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蒙古采取守势,这与两项重要制度和两起重大历史事件密不可分。这两项制度分别是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而两起历史事件则是明成祖五次远征蒙古和明英宗在土木堡的惨败。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军事战略布局。
首先谈谈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
这两项制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明朝的军事基础。卫所制度就是在全国各战略要地设立军事据点,平时驻军屯田,战时则调集兵力出征。而驻守在这些卫所的士兵,就是所谓的军户。
军户是一种独特的兵农合一制度。他们既非专职军人,也不是普通农民,而是兼具双重身份:战时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和平时期则耕作务农。朱元璋创立这个制度时,初衷很好——军队可以自给自足,既不需要额外征兵,又能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卫所拥有自己的屯田,由军户轮流耕种,确保粮食供应。
表面上看,这个制度似乎完美解决了军队的给养和兵源问题,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缺陷,最终导致军队战斗力持续下滑。
首先,军户身份是世袭的,一旦成为军户,子孙后代都无法摆脱这个身份。由于军户待遇极差,导致大量军户选择逃亡。其次,这种兵农不分的制度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专业化建设。从唐代开始,军队职业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卫所制度却让军人半耕半战,军事训练严重不足。试想,常年忙于耕作的军户,如何能抵挡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
更严重的是,这造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战时临时调派的将领与卫所军户互不熟悉,战后立即分离。将领不了解士兵的特点,士兵也不熟悉将领的指挥风格,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形成强大战斗力?
随着时间推移,卫所军官开始侵占公有土地,将军户变成私人奴仆。这种从职业依附到人身依附的转变,催生了军事地主阶层,进一步加剧了军户的不满情绪,导致军心涣散。
可以说,正是这两项相互关联的制度,使明朝军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严重阻碍了军队职业化进程。当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半农半兵部队遭遇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时,结果可想而知。这两项制度实为明朝军力衰退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分析两场关键战役
首先是明成祖五次远征蒙古。
在朱元璋和朱棣统治初期,明朝对蒙古一直保持攻势,如蓝玉北伐和朱棣早年的北伐都取得不错战果。但朱棣的五次亲征却彻底改变了这一态势。
这五次远征不仅未能达成战略目标,反而给明朝带来沉重负担。朱棣的本意是想彻底消灭蒙古势力,为此不惜倾全国之力,多次御驾亲征。但蒙古人采取游击战术,明军往往扑空,五次远征都未能给予蒙古致命打击,反而耗尽国库,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剑桥中国史》对此有精辟分析:这些战役既未能摧毁蒙古部落,也未能阻止其侵扰边境。朱棣放弃了朱元璋的前沿防御策略,将关键卫所撤回长城以内,导致明朝丧失了对塞外地区的控制。最后一次远征后,明朝完全转为守势,依托长城防御,这标志着对蒙古战略进攻时代的终结。
再说土木堡之变
这场战役堪称明朝军事史上的转折点。此战中,明军精锐损失殆尽,优秀将领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形成文官主导、武将式微的局面。此后明朝对蒙古完全转为守势,河套地区逐渐被蒙古蚕食。土木堡之变可谓明朝军事衰落的开端,彻底改变了明蒙双方的攻守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