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李勣的处世智慧》
公元668年,大唐名将李勣率军彻底平定了长期桀骜不驯的高句丽王国。然而就在凯旋回朝后不久,这位老将军却突然病倒。唐高宗李治特意派御医前去诊治,没想到李勣竟抗旨不遵,豪迈地说:我本是一介布衣,能遇到明主建功立业已是三生有幸,何必还要苟延残喘!
表面上看,李勣这番话显得视死如归,但实际上,谁不想多活几年天伦之乐呢?他之所以选择放弃治疗,完全是为了保全家族而作出的牺牲。要知道,这次灭高句丽之战,他的战功甚至超越了当年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三次都未能彻底平定)。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大臣往往难有好下场。当时李勣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战功彪炳,而自认才能远不及父亲的高宗皇帝自然对他心存忌惮。当时李勣已是75岁高龄,在古代这已是难得的长寿。与其再活几年让皇帝猜忌,不如以死换取子孙后代的平安富贵。
于是,他故意在御医面前说那些慷慨激昂的话,就是想让这些话传到高宗耳中,以此消除皇帝的疑虑。
果然,不到一年后,李勣在家中安详离世。唐高宗闻讯悲痛不已,不仅下令停止朝会以示哀悼,还追封李勣更高的官爵,并下旨仿照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的规格,在昭陵旁为其修建陪葬陵墓。在唐朝开国功臣中,能获此殊荣的,除了战神李靖外,就只有李勣了。
纵观中国三千年历史,功高震主却能善终的将领屈指可数,李勣的处世智慧确实令人叹服。在《智囊全集》中就记载了他几个典型的处世之道:
首先,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从不轻易卷入皇权斗争。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前夕,当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劝说李世民除掉李建成、李元吉时,李世民曾先后征询李靖和李勣的意见,结果两人都选择了保持沉默。这两位当世名将的明智之处在于,他们清楚以自己的才能,不需要靠从龙之功来获取地位,无论谁当皇帝都需要他们带兵打仗。既然如此,何必冒险参与夺嫡之争?
其次,在不得不表态时,他懂得选择站在强者一边。公元655年,当唐高宗想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时,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强烈反对。在朝堂陷入僵局时,李勣虽然称病在家,但在高宗再三询问下,他只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就巧妙地化解了僵局,既让高宗龙颜大悦,又让武则天对他心存感激。
最后,他始终保持着任劳任怨、绝对服从的态度。公元649年,李世民临终前为考验李勣,故意将他贬到偏远地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贬谪,李勣接到圣旨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赴任,用绝对的服从通过了这场生死考验,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