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常被戏称为战斗民族,这个称呼更多是带着善意的玩笑,并非贬低或嘲讽。俄罗斯人性格确实以勇猛著称,他们骨子里带着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迈气质,经常做出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不过这个战斗民族的标签背后,隐藏着一段饱受欺凌的历史。比如19世纪时,俄罗斯就曾在土耳其手下吃过大亏,不仅被迫割让大片领土,还付出了超过50万人的伤亡代价,连沙皇最后都选择了自杀。这一切的背后,还少不了英国和法国的推波助澜。
当时的土耳其可不是什么小国,而是赫赫有名的奥斯曼帝国。这个以开国君主命名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正好与俄罗斯比邻而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这两个邻居却因为领土问题结下了梁子。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为了向黑海海峡和巴尔干地区扩张,就不断与奥斯曼帝国兵戎相见。
这场世纪恩怨足足持续了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要大打一场。起初战火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还只是两国之间的较量。但到了19世纪,局势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干预,使得战事愈演愈烈。在十次主要战争中,最著名的要数克里米亚战争。这是拿破仑战争后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结果俄罗斯帝国出人意料地败给了奥斯曼帝国。
当时在位的是尼古拉一世,这位铁腕沙皇到死都对战争情有独钟。克里米亚战争始于1853年,起初俄罗斯在扩张领土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得意忘形的尼古拉一世想一举击溃奥斯曼,甚至异想天开地拉拢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一起瓜分土耳其。但他咄咄逼人的姿态反而激起了欧洲列强的强烈反感。
法国拿破仑三世和英国外相帕麦斯顿联手,开始在外交上孤立俄罗斯。1854年,英法联军直接出兵干预俄土战争,更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的盟友奥地利也临阵倒戈。这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更糟的是连撒丁王国也来凑热闹,派出了1.5万大军。真应了那句墙倒众人推,到1855年初,俄罗斯败局已定。
心高气傲的尼古拉一世无法接受这样的耻辱。临终前,他把长子叫到床前说:为俄罗斯效力吧。我本想挑起最沉重的担子,但上帝另有安排。1855年2月18日午夜,沙皇向欧斯克、基辅和华沙发出最后命令:皇帝即将离世,向所有人告别。随后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将烂摊子留给儿子。可惜新沙皇也无力回天,俄罗斯这次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伤亡惨重,数字高达50万之巨。1856年2月25日,英、法、撒丁、奥斯曼和俄罗斯等国的代表齐聚巴黎和谈,后来因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了普鲁士参加。经过一个多月的拉锯战,3月30日《巴黎和约》终于签订。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承认奥斯曼帝国为欧洲协调成员国,保障其独立与领土完整。
俄罗斯被迫将多瑙河口和南比萨拉比亚归还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卡尔斯地区物归原主,黑海被划为中立区,各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仔细分析这份和约,会发现土耳其的处境其实更像后来的清朝。因为俄罗斯割让的所谓国土本来就是抢来的,这次失败只是阻断了它通过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野心。真正的赢家是英法两国,他们借机在奥斯曼帝国建立了优势地位,从此这个古老帝国沦为欧洲列强任意摆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