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明君典范。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才,关心民间疾苦,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段盛世让后世将李世民视为历代帝王的学习楷模。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明君,其生平仍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始终扑朔迷离,而他后来修改国史的行为更引发后人持续讨论。
贞观三年(629年),太宗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在中书省设立秘书内省专门编修前朝历史。但就在同年的闰十二月,他又下令将史馆迁入皇宫禁地,安置在门下内省北侧,并改由宰相直接监督。这一调整使史馆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从修史机构转变为皇帝直接掌控的国史编纂部门。关于太宗为何要重组史馆、修改国史,历史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成为一桩未解的历史悬案。
有学者认为,太宗修改国史的主要目的是掩盖其夺位真相。这种观点指出,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的行为,与儒家伦理道德严重相悖。为掩饰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同时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太宗特意建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史官很难保持独立立场,只能按照统治者的意愿书写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太宗曾多次打破惯例,亲自查阅国史和起居注,声称是为了自行修改。实际上按照传统,皇帝是无权干预史官记录的。
在太宗的授意下,史官们将玄武门之变描绘成一场为国为民的正义之举,完全扭曲了历史真相。同时,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的编纂过程中,太子李建成的功绩被刻意淡化,李渊的历史贡献也被大幅削减。比如在记载太原起兵时,李渊被写成完全听命于李世民的配角。通过这样的历史改写,李世民成功塑造了自己作为唐朝开创者的形象,使其继位显得顺理成章。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宗修改国史是出于现实政治需要。他让史官将太原起兵描述为李渊的被动之举:在隋炀帝下令捉拿后,经人设计才不得不反,起兵时还高喊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的口号。这种叙事既将李渊塑造成忠君爱国的形象,又凸显了李世民在建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历史书写显然有利于巩固太宗的统治地位,为李唐王朝的合法性提供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