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袁术常被塑造成一个狂妄无能的形象。北海相孔融曾用冢中枯骨来形容他,后世对他的负面评价主要源于他在汉献帝尚在时,就公然在九江称帝的僭越行为。据《三国志》记载,袁术不仅僭号称帝,还仿照天子规格建造宫门,制作服饰,甚至让妻妾争夺后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真正建立新王朝,只是自封仲氏,暗示自己是二号皇帝。
实际上,袁术能成为一方霸主并非全靠家世。以他对孙策的任用为例,表面看似乎是嫉贤妒能,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他的顾虑不无道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孙坚与袁术的关系说起。
孙坚出身寒门,凭借战功升至长沙太守,而袁术则依靠显赫家世获得高位。在讨伐董卓时,孙坚主动将南阳让给袁术,表面臣服实则保持独立。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在孙坚攻打刘表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孙坚需要根据地,袁术要铲除敌对势力,双方目标一致。可惜孙坚最终战死沙场。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年仅十七岁,部众由侄子孙贲统领并归附袁术。袁术对孙家颇为优待,安排孙氏族人担任多地太守,但仍牢牢控制着孙家的根基力量。守孝期满后,孙策向袁术索要父亲旧部,经过一番周折才得到千余人马,代价是正式成为袁术部下。
孙策凭借出众的个人魅力赢得袁术部将的敬重,袁术也常感叹若能有子如孙郎,死而无憾。但袁术始终未给孙策实权,反而屡次食言:先许诺九江太守之位却改任他人,后又利用孙策攻打陆康却另派心腹接任。这种用完即弃的做法,源于袁术对孙策的多重顾虑:孙策胸怀大志、在江东根基深厚、身边聚集了一批能臣猛将。
最终,当孙策请求协助攻打刘繇时,袁术低估了他的能力而放行。没想到孙策如蛟龙入海,短短几年就平定江东。直到袁术僭号称帝,孙策才名正言顺地与之决裂。
历史角度看,袁术对孙策的防范并非愚蠢之举。就像曹操控制刘备一样,袁术也明白孙策这把利刃若使用不当可能反伤自身。后世对二人相似策略的不同评价,多少带有成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