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生动展现了万里长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座蜿蜒万里的雄伟建筑确实令人叹为观止。长城依山就势而建,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在古代,它曾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防线。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座平均高度仅7.8米的城墙,究竟能发挥怎样的防御作用?有趣的是,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座城墙间接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长城并非一朝一夕建成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燕国、赵国这三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不断向北征战。秦国吞并了北方的义渠国,赵国征服了内蒙古中部的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燕国则占领了东夷地区。在开疆拓土的同时,这些国家都在北方边境修筑了城墙,这就是长城的雏形。
现代学者研究发现,这些战国时期的长城虽然分属不同国家,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建在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为什么古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不继续向北推进呢?这其实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通过长期实践,他们发现只有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的地区才适合农耕。再往北就是干旱少雨的草原地带,即使占领也难以发展农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最初的万里长城。这项浩大工程在民间留下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经过汉、唐、明等朝代的不断扩建和修缮,长城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古人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真的能有效防御外敌吗?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7.8米的平均高度对当时的游牧民族构成了巨大障碍。匈奴等北方民族想要入侵,必须先翻越这道高墙。而长城上的烽火台可以快速传递军情,守军能够及时增援。更重要的是,游牧民族擅长骑射,但高大的城墙让他们的战马无法逾越。失去战马优势的游牧骑兵,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对中原军队来说,长城提供了绝佳的防御体系。通过烽火预警和城墙内的通道,守军可以快速机动,居高临下地打击来犯之敌。往往敌人还未靠近城墙,就会遭到密集的箭雨攻击。这种防御体系让北方游牧民族难以突破。
那么,为什么西方学者会说长城害惨了欧洲呢?原因在于,长城的建成迫使游牧民族改变扩张方向。这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游牧部落,原本靠掠夺中原获取生存物资。但坚固的长城切断了这条生路,他们不得不转向西方发展。历史上,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对欧洲的入侵,甚至一度攻占莫斯科等城市,给欧洲文明带来巨大冲击。从这个角度看,长城确实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