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下自缢身亡,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宣告终结。就在同一年,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导致大顺军功败垂成,从此开启了满清王朝对中原大地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军入主中原后,许多独特的现象开始出现。比如强制推行的剃发令,要求汉人剃去前额头发,留起满族式的长辫;还有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满族习俗也被推广。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本民族传统的延续,但唯独宫廷中的用人制度显得格外特殊——所有宫女都选自八旗女子,而太监则清一色都是汉人。
关于清朝只用汉人当太监的现象,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沿袭前朝旧制。确实,明朝太监也以汉人为主,但历史上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著名航海家郑和就是回族,元朝还有高丽籍太监朴不花。因此沿袭旧制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满族人口稀少,需要保留本族男性以繁衍后代。但这个解释同样站不住脚——清朝皇室为了开枝散叶,定期举办选秀活动,大量八旗女子被选入宫中。落选的秀女往往成为宫女,在深宫中度过余生。如果真为民族繁衍考虑,更应该保留女性才对。
从实际服务角度考虑,其实满人更适合当太监。就像选择旗人女子做宫女一样,同族太监更了解主子的生活习惯,服侍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但清朝统治者最终仍坚持只用汉人当太监,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地位二字。
康熙皇帝曾直言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在极力维护满人高贵身份的清廷看来,自然不能让本族人从事这等贱业。同时,这也是一种对汉人的压制——将这种丧失尊严的差事强加给汉人。对当时的汉人来说,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入宫当太监确实是一条捷径,尽管代价是失去作为男子最根本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