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局势持续升温,日本一位退役将领的言论引发广泛关注,让人们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担忧。发表这番言论的是前陆上自卫队少将矢野义昭,他预测2025年中日可能发生军事冲突,并认为欧美国家将支持日本。这番言论不禁让人思考:这是历史积怨的延续,还是当前地缘政治博弈的升级?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期间既有友好往来,也不乏矛盾冲突。早在公元663年,唐朝与日本就在朝鲜半岛爆发白江口之战,当时唐军大获全胜,迫使日本退兵。但日本的扩张野心并未因此停止,16世纪末,丰臣秀吉两次发动侵朝战争,明朝出兵援朝,最终日本无功而返。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让日本认识到仅靠兵力优势难以取胜,必须提升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19世纪末,清政府国力衰退,日本趁机在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领土。此后日本得寸进尺,1904年在中国东北与俄国展开日俄战争,争夺辽东半岛和朝鲜控制权,战火殃及中国百姓。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1927年铃木贞一在《田中奏折》中明确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侵略计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拉开全面侵华序幕。1937年7月7日,日军又挑起卢沟桥事变,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从华北一路南下,直到1945年战败投降。这段血泪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至今仍记忆犹新。
战后日本在和平宪法约束下限制军力发展,但近年来不断突破限制。2025财年国防预算高达8.7万亿日元(约合560亿美元),同比增长9.4%,占GDP比重升至1.8%,计划2027年达到2%。日本防卫白皮书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指责中国海军扩张威胁地区安全。这些举动令人警惕,日本似乎又在重走军事扩张的老路。
钓鱼岛争端是当前中日矛盾的焦点之一。2025年上半年,日本多次抗议中国飞机在钓鱼岛附近活动,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侵犯领空。中国海警持续在钓鱼岛海域巡航,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频繁干扰。中国始终坚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巡航活动是维护主权的正当行为。而日本则借机扩充军备,采购先进导弹系统,以防卫需要为名加强军事部署。
矢野义昭作为日本军事专家,曾在2013年准确预测俄乌冲突。如今他再次预言,2025年中日可能爆发冲突,日本将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类似乌克兰在俄乌战争中的角色。他认为冲突可能从东海岛屿争端升级开始,中国或在美国中东事务缠身时采取行动。届时日本将依赖欧美支持,美国提供情报和武器援助,欧洲则通过北约框架间接支援。
现实情况是,日本军费连年攀升,2024年激增21%至553亿美元,2025年继续追加预算,重点采购高科技装备,发展太空和网络作战能力。美国也积极协助日本,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在日本基地部署堤丰导弹系统。2025年9月美日联合军演中,双方将使用12式反舰导弹进行海上打击演练。美国防长访日时强调日本是遏制中国的关键伙伴,并重申《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欧盟与日本也在2025年7月峰会上签署安全合作协议,支持印太地区和平,开展联合军演。日本还通过对乌90亿美元援助,换取欧洲在亚太事务上的支持。
中国清醒认识到,美国正利用日本牵制中国发展。拜登政府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对手,2025年美日联合声明着重强调防务合作。日本紧随美国步伐,在新版防卫白皮书中指责中俄合作构成威胁,并插手台湾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美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日本政客的涉台言论都在加剧紧张局势。中国国防部严正指出,日本防卫白皮书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敦促日方停止挑衅行为。
从军事实力对比看,中国全球火力指数排名第三,日本位列第五。中国海军总吨位突破200万吨,拥有两艘航母、75艘潜艇和150余艘主力战舰。日本海上自卫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总吨位仅50万吨,规模上难以匹敌。随着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服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这使日本深感忧虑。一旦发生冲突,日本全境都在中国导弹射程覆盖之下,加上中国作为合法拥核国家的威慑力,军力优势明显。
经济方面,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日本许多产业依赖中国供应链。若爆发冲突导致贸易中断,日本经济将遭受重创。中国自给自足能力强,战略储备充足。而日本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封锁海上通道后,日本仅能维持160天的石油储备将很快耗尽。美国意图让日本充当遏制中国的马前卒,但日本终究需要欧美国家的支持。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在增强国防实力的同时,高度警惕代理人战争风险。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斡旋,通过对话化解矛盾。历史证明,只有具备足够实力才能维护和平,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军力提升,才能促使美国改变对华政策。日本应当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避免成为他国棋子。中国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地区繁荣稳定。因此,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各方能否做出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