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煌的唐朝历史中,唐高宗李治的存在感确实相对较低。他夹在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间——前面是开创贞观之治的父亲唐太宗,后面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再往后还有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这种特殊的处境,让李治的功绩常常被后人忽视。很多人甚至误以为他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捡了兄长李承乾和李泰的漏。
关于李治位的真相,其实李治能成为太子并非偶然。当时朝中重臣长孙无忌等人都力挺李治,这给了他重要的政治资本。更重要的是,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格外重视皇室内部的稳定。在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后,李世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儿子们重蹈自己手足相残的覆辙。李治的宽厚仁孝,恰好符合这个要求。
在皇位竞争中,李治的对手各有致命弱点:李泰虽然才华横溢,但心胸狭隘,得罪了众多朝臣;李恪虽有能力,但其母是隋炀帝之女的身份,让他的继位充满政治风险。相比之下,李治既没有明显的政治污点,又深得大臣支持,最终被立为太子实属必然。
登基后的李治展现出了非凡的统治才能。他在位34年,比父亲李世民还多11年,开创了永徽之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疆域达到极盛,不仅平定了突厥叛乱,还让吐蕃不敢轻举妄动。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版图最大的时期并非在太宗时代,而是在高宗时期。
《新唐书》评价李治性格怯懦,受制朝臣,这个说法其实有失公允。从政治手腕来看,李治堪称腹黑高手。面对权臣长孙无忌的专权,他选择隐忍不发,最终通过立武则天为后等策略,逐步削弱权臣势力。这种隐忍果断的政治智慧,绝非懦弱之人所能为。
在国际影响方面,李治时期的唐朝威震四方。唐军西征突厥残部直至印度,高句丽成为附属国,长安城内随处可见欧洲商旅。当时欧洲人甚至用黄祸来形容唐朝的强大,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威胁论。
综合来看,李治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帝王。他不仅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更将唐朝推向鼎盛。其政治智慧和治国才能,都证明他绝非平庸之辈。历史的天平应该给这位帝王一个更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