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发迹之路充满波折。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最初只是同盟会中的普通成员,甚至参与过暗杀行动。在孙中山先生的赏识下,他才逐渐崭露头角。
即便后来跻身国民党权力核心,蒋介石仍面临诸多挑战。党内元老们始终视他为后起之秀,不少人对他的领导地位并不信服。正因如此,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曾三次被迫下野。直到退守台湾后,通过大规模清洗异己,他才真正建立起绝对权威。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下野前后,蒋介石都会秘密处决一位重要人物。这些行动虽然巩固了他的权力,却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1927年是蒋介石政治生涯的关键一年。4月12日,他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后在南京另立政府,与武汉的汪精卫分庭抗礼。这些举动使他树敌众多。6月23日,唐生智在汉口就任东征军总指挥,率部讨伐蒋介石。与此同时,北洋军阀孙传芳也从山东发起反攻,占领徐州后直逼南京。
面对两线作战的困境,蒋介石紧急返回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曾经的盟友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不仅拒绝支持,反而联合施压。更令他难堪的是,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也态度暧昧。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蒋介石于8月13日宣布下野。
下野后的蒋介石仍暗中操控局势。9月2日,其亲信顾祝同、刘峙等人秘密处决了北伐名将王天培。王天培出身贵州天柱,少年时目睹国势衰微,立志从军报国。他先后就读于贵州陆军小学堂和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时,他被黄兴任命为凤凰山要塞司令,此后积极参与护法、护国等革命运动。
北伐战争中,王天培担任第十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屡建奇功。特别是在徐州战役中歼灭八万敌军,被誉为当世名将。然而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下令清党时,王天培坚决反对。他始终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仅拒绝执行清党命令,还发表《告本军全体武装书》,呼吁停止内斗、一致对外。
为保护军中共产党员,王天培秘密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带。这些革命者后来大多参加了南昌起义。蒋介石对此勃然大怒,立即切断第十军补给,导致徐州再度失守。8月8日,蒋介石以议事为诱饵将王天培骗至南京,随即将其软禁,并罗织贻误战机等三项莫须有罪名。9月2日,这位年仅39岁的爱国将领在杭州西湖畔惨遭毒手。
1928年1月,桂系军阀在与孙传芳、唐生智的激战中元气大伤。蒋介石趁机在江浙财团和黄埔系支持下重掌大权。为巩固统治,他不断排除异己。1931年2月,竟以操纵党务的罪名逮捕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胡汉民曾多次代理孙中山的大元帅职务,在党内威望极高。此举引发轩然大波,胡汉民的支持者立即联合陈济棠、汪精卫等势力,在广州另立政府,形成宁粤对峙局面。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蒋介石于12月15日宣布第二次下野。下野前夕,他处决了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邓演达早年加入同盟会,毕业于多所军校,军事造诣深厚。他坚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北伐期间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邓演达主张土地改革和教育平等,在农民中享有极高声望。他提出的某些社会改革方案甚至比共产党还要激进。毛泽东曾感叹,若由邓演达领导国民党,民心所向将难以预料。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邓演达与宋庆龄等共同反蒋,被迫流亡海外。1930年回国后,他继续从事反蒋活动。1931年8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1月29日被秘密处决。
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后,国民党内部陷入权力斗争。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各方势力发现只有蒋介石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不得不请他复出。这次短暂下野反而提升了蒋介石的威望,此后十余年间他牢牢掌控着国民政府。
1949年1月,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损失殆尽。在解放军大军压境和桂系逼宫的双重压力下,他于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但实际权力仍掌握在手中,甚至在老家溪口遥控政局。1949年2月,他下令逮捕浙江省主席陈仪,并于1950年将其杀害。
陈仪早年效力于孙传芳,北伐期间投奔革命军。他长期主政福建,抗战胜利后出任台湾行政长官。1948年调任浙江省主席。陈仪与汤恩伯关系特殊,曾资助其求学、提携其仕途,还将义女许配给他。1949年初,陈仪决定起义,并劝说汤恩伯共同行动。不料被汤恩伯出卖,2月27日在上海被捕,1950年6月18日在台北就义。
蒋介石三次下野期间处决的三位要员——王天培、邓演达、陈仪,都曾对共产党表示过友好。他们的遇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