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晋绥军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在天镇与日军激战十余日。在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他带领剩余将士撤出战场,开始向后方转移。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为后续的军事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部队行进至应县雁门关一带时,李服膺突然收到阎锡山的紧急电令,要求他立即前往大和岭口参加高级军事会议。电文内容含糊,并未说明具体议题。此时,傅作义将军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蹊跷,连续发来电报劝阻李服膺赴会。
作为国民党元老级将领,傅作义的政治嗅觉远比李服膺敏锐。他早已看出天镇失守后,阎锡山为推卸大同会战流产的责任,正在寻找替罪羊。原来阎锡山此前向蒋介石夸下海口要组织大同会战,实际上连基本防御工事都只完成40%。如今日军长驱直入,他只能将责任转嫁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李服膺。
更令人心寒的是,李服膺与傅作义是保定军校同窗,当年并称十三太保的结义兄弟。不仅傅作义,61军众多将领也纷纷劝谏军长不要赴会,他们都预感到这是一场鸿门宴。但李服膺坚持前往,他自问无愧于心——从率部死守天镇到奉命撤退,每个决定都恪守军人本分。
当时61军实际兵力仅有7个团,且刚经历恶战未及休整。就是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在天镇创造了战场奇迹。425团在罗家山血战四昼夜,9个连长8人伤亡;400团在盘山阵地与日军步坦协同部队殊死搏斗,营长高保庸壮烈殉国;399团更是在团长张敬俊指挥下,用平射炮奇袭日军军列,最终完成坚守七日的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李服膺始终亲临前线督战,直到接到阎锡山明确撤退命令才率残部撤离。正因如此,他坚信自己无需逃避。然而现实残酷——刚到会场就被扣押,冠以擅自撤逃的罪名。在所谓的军事审判中,当阎锡山质问防御工事为何未完成时,李服膺直言没有材料,暗指军费被克扣;被诬擅自撤离时,他当场出示阎锡山亲笔撤退令。
真相大白之际,阎锡山竟附耳低语:放心去吧,家眷我会照顾。这出挥泪斩马谡的戏码激怒了铁血军人,李服膺怒斥道:要死也该死在战场!一代抗日名将,最终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这段悲壮历史,不仅记录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更铭刻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