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3月,沉寂近一年的赣北战场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种种迹象都在暗示,一场大规模战役正在酝酿。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接连收到来自南昌、九江和南浔铁路沿线情报人员发回的密报,这些报告不约而同地指出:日军正在频繁调动部队,战事一触即发。 南昌方向传来的情报尤为引人注目。据潜伏在当地的探子观察,南浔铁路上往北行驶的列车总是大开车窗,可以清楚看到车厢内全副武装的日军士兵;而南下的列车却门窗紧闭,显得格外神秘。更令人警惕的是,鄱阳湖水域突然多了不少日军舰艇,大批日军正从湖岸登陆。 这些情报很快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有探子报告说,他们夜间将耳朵贴在铁轨上监听时,发现南下列车发出的声音格外沉重,显然装载了大量物资或人员;而北上列车则显得轻快许多。九江方面的情报人员也传来类似消息:日军严令当地居民夜间必须紧闭门窗,禁止外出。但细心的探子们仍发现,城内频繁传出部队集结的脚步声和车辆调动的轰鸣声。
罗卓英对情报工作极为重视,他精心构建的情报网络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情报人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有些就是南昌、九江本地居民,他们能完美融入当地环境,不易引起日军怀疑。正是这样的优势,让他们能够持续获取重要军情。 综合各方情报,罗卓英判断日军近期必将发动大规模攻势。但敌军的主攻方向究竟在哪里?为解开这个谜题,他立即召集参谋人员开会研讨。 在军事会议上,第十九集团军参谋处长梁启霖提出了一个独到见解。他指出,当前动向与一战时德军在坦能堡战役中的战术如出一辙。梁启霖分析认为,日军故意让北上列车大开车窗展示兵力,实则是虚张声势;而南下列车暗中运兵,才是真正的作战部署。基于这个判断,他确信日军主力正从南昌出发,准备在数日内发动进攻。 事实正如梁启霖所料。日军确实计划从南昌调兵进攻长沙,但又担心南昌防务空虚,于是决定先在赣北地区发起佯攻,意图牵制第十九集团军。为此,日军集结了第33师团、第34师团和第20混成旅团,总兵力约五万余人。 日军计划兵分三路:南路以第20混成旅团为主力,沿赣江和锦江推进;中路第34师团沿湘赣公路进攻;北路第33师团从安义直扑高安。他们企图先歼灭中国第70军和第49军,再合围上高地区的第74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罗卓英凭借对地形的熟悉,迅速构筑了两道防线,准备先消耗敌军,再诱敌深入上高地区予以围歼。3月15日,日军正式发起进攻。南路部队沿江推进,中路沿公路进发,北路则从安义出发。日军指挥官园部和一郎自信地认为他们的计策能迷惑罗卓英,殊不知中国军队早已识破其意图,并做好了应对准备。 战斗打响后,北路第33师团起初进展神速,但很快就被江西复杂的山地地形所困。这里山高路险,许多小路早已被毁,大部队难以展开。原本四路纵队的行军队伍被迫缩减为单列前进,行军速度大减。日军炮兵更是在山区难以施展,高海拔和复杂地形严重影响射击精度。直到日军调来空军支援,战局才有所改观。 虽然日军中路和南路相继突破第70军防线,向上高逼近,但罗卓英早有准备。他沉着应对,迅速调整部署。不过,他低估了日军空军的威力,这个疏忽导致第70军防线被突破时,增援部队尚未到位。 危急关头,罗卓英急调第74军驰援。军长王耀武立即率部投入战斗。尽管指挥系统一度出现混乱,但罗卓英及时返回前线稳定军心,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向各部下达新的作战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