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权势滔天的八位皇太子
皇太子在古代王朝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国家未来的君主,他们拥有极高的政治影响力;但作为现任皇帝的潜在竞争者,又常常受到压制。因此,历史上大多数皇太子的实权甚至比不上朝中重臣。不过,也有少数皇太子凭借各种因素,成为真正掌握大权的二皇帝。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八位皇太子。
第一位:朱标——明朝最有权势的储君
朱标堪称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太子,无人能及。明太祖朱元璋是个重视传统的君主,朱标既是长子又是嫡子,因此朱元璋登基后立即册立他为太子,并始终将其视为唯一继承人,从未动摇。
朱元璋为了确保太子权威,几乎将所有重臣都安排兼任东宫官职:左丞相李善长兼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任太子少傅,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冯胜兼任太子府右詹事等。每当朱元璋离京,必定让朱标监国理政。
朱标22岁时,朱元璋就下令所有政事先由太子处理,再向他汇报。此时的朱标已是名副其实的二皇帝。更难得的是,朱标的兄弟们虽然个个桀骜不驯,但对这位长兄却心悦诚服。若非英年早逝,朱标继位将毫无阻碍,即使他要削藩,弟弟们恐怕也会俯首听命。
第二位:李隆基——政变起家的强势太子
李隆基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魄力。在还不是皇子时,年仅25岁的他就成功策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据《新唐书》记载,政变前禁军将领李仙凫、葛福顺等人都主动请命,甘愿听从调遣,足见他在军中的威望。
成为太子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展开激烈权力斗争,连父亲李旦都难以控制局面。
李旦为避免姑侄相残,索性让太子监国,并解除其他皇族的兵权,将太平公主迁往蒲州,为李隆基继位扫清障碍。以李隆基强势的性格,此时的他已经成为实际掌权的二皇帝。
第三位:朱瞻基——得宠于两代帝王的太孙
明仁宗朱高炽因体态肥胖不得朱棣喜爱,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一度有意改立太子。多亏解缙一句好圣孙的提醒,朱高炽才保住储位——朱棣最终决定传位给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重孙子朱瞻基。
朱瞻基12岁就被立为皇太孙,朱棣无论巡幸北京、征讨蒙古还是微服私访都带着他,悉心培养。在朱棣心中的地位和实际权力,朱瞻基甚至超过了父亲朱高炽。
朱棣去世后,朱瞻基凭借军中影响力,帮助父亲顺利登基,并挫败了两位叔父的夺位企图。父亲去世仅十个月,他又迅速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若非权势足够强大,他的继位过程不会如此顺利。
第四位:杨广——战功赫赫的隋朝太子
虽然杨广与兄长杨勇的夺嫡之争颇为艰难,但他确实是一位实权在握的太子。这得益于他早年的军功积累:20岁就担任灭陈之战的统帅;开皇十年又作为扬州总管平定江南叛乱;成为太子后还率军抵御突厥入侵。这些经历为他在军中建立了广泛人脉。
据《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仁寿四年,卧病在床的隋文帝杨坚可能被杨广与杨素、张衡合谋毒害。无论这一记载是否属实,至少说明当时的太子杨广已经具备篡位的实力,并得到重臣支持。
第五位:萧统——深受爱戴的昭明太子
作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在后梁建立当年就被立为太子。他以仁德著称,深得民心。史载他曾亲自为灾民煮粥送衣,还亲自监督池州赈灾,当地百姓为他建立衣冠冢以示感恩。
萧衍痴迷佛教,多次出家为僧,每次都要在寺庙住上数日甚至数月。在此期间,萧统全权监国,实际执掌朝政。他当了30年太子,后期权力极大,可惜在政治上建树不多。
萧统去世后被追尊为昭明皇帝,是历史上少数既有谥又被追尊为帝的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影响深远,开创了文选学。
第六位:弘历——最顺利继位的储君
乾隆帝弘历堪称历史上继位最顺利的太子。雍正登基后立即秘密立他为储,将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与朱瞻基类似,弘历也是因祖父康熙的喜爱而助力父亲继位。
22岁就被封为和硕宝亲王的弘历,承担了各种储君职责:祭陵、祭孔、享太庙等。雍正共有十个儿子,但通过削宗籍、过继等手段,最终只留下与弘历关系亲密的弘昼。在雍正精心安排下,弘历成为朝臣唯一效忠的储君,权势自然非同一般。
第七位:李诵——历经考验的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做了26年太子,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储君之一。19岁被立为太子时已经成年,经历了藩镇叛乱和朝堂斗争,政治经验丰富。史书称他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在泾师之变中,李诵率军保护出逃的德宗;在奉天保卫战中身先士卒,激励将士取胜。德宗对这个处事严谨的儿子十分满意,从未有易储之念。做了26年太子且地位稳固的李诵,权势自然不容小觑。
第八位:刘启——备受宠爱的汉室储君
汉景帝刘启做了24年太子,是历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储君之一。作为汉文帝刘恒的嫡长子,且三个同母兄弟都早夭,只要母亲窦皇后地位稳固,他就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
窦皇后与文帝共历患难,深得宠爱。有这样强势的母亲撑腰,刘启行事颇为张扬。《汉书》记载,他曾在与吴王刘濞之子下棋争执时,直接用棋盘将对方打死。面对这样严重的挑衅,文帝竟未加惩处,可见刘启受宠程度。这样一位太子,权势自然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