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皇子,这些儿子大多才华出众。除了以仁厚著称的嫡长子朱标外,像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也都是人中龙凤。如此强大的皇子阵容,若不是受限于嫡长子继承制,恐怕早在康熙朝九子夺嫡前几百年,明朝就会上演类似的皇位争夺战。
按照常理,朱元璋本可以在众多优秀皇子中挑选继承人,但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多重考量。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其子朱允炆自然就是嫡长孙。选择嫡长孙继位完全符合立嫡以长的礼法传统。虽然朱允炆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原本是朱标的次子,其生母吕氏也是在原配常氏去世后才被扶正,但在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夭后,朱元璋仍将朱允炆视为合法的嫡长孙继承人。
其次,前朝元朝的成功案例给了朱元璋重要启示。元世祖忽必烈在太子真金早逝后,选择真金第三子铁穆耳继位。虽然未正式册立皇太孙,但忽必烈将太子印玺授予铁穆耳,最终铁穆耳顺利继位为元成宗,开创了不错的政绩。这个先例对朱元璋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情感因素也起了关键作用。朱元璋对朱标倾注了全部心血,从称吴王时就立为世子,建国后立即封为太子。朱标去世后,其子朱允炆表现出的孝心深深打动了朱元璋。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朱元璋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然而这个决定后来被证实是个重大失误。与久经沙场的铁穆耳不同,深宫长大的朱允炆缺乏政治手腕,最终引发靖难之役,导致叔侄相残,自己也在皇位上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