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能出现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实属一大幸事。尽管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谁都无法否认他对大唐盛世的奠基之功。
正是从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开始,唐朝才逐渐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开放的国度。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用他的文治武功为盛唐的辉煌铺就了道路。
客观地说,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但我们在肯定他功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人的贡献,特别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晋阳起兵是李渊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位曾经的隋朝重臣,就此踏上了改朝换代的征程。有人认为这次起义是李世民主导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李渊才是真正的核心人物,而李世民当时只是和李建成一样的辅助角色。
史书《资治通鉴》中多次用慎之又慎坚韧自持等词语来形容李渊。在决定起兵前,他做了周密的准备,连自己的儿子们都不完全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比如在应对北方突厥威胁时,李渊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当时许多起义军都向突厥称臣,但李渊却通过巧妙周旋,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保持了独立性。
在起义后期,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别招揽人才。当兄弟俩带着各自的人马会合后,李渊按照既定计划直取长安,为唐朝的建立抢占了先机。
占领长安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开始各展所长。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主要负责后方政务,而秦王李世民则肩负起平定四方的重任。在战乱年代,能征善战的将领往往更得人心。李世民在战场上展现的军事才能,为他积累了无人能及的政治资本。
唐朝建立后的六场关键战役中,李世民指挥了其中四场:平定陇西、收复失地、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特别是虎牢关之战,他亲率数千精骑冲锋陷阵,其英勇表现令将士们敬若神明。从昭陵六骏身上的累累伤痕,就能想见当年战况之惨烈。
毛泽东曾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能得到军事大家如此赞誉,足见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确实非同凡响。
随着战功不断累积,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李渊虽然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但也担忧兄弟相残。当李世民凯旋时,他故意身着金甲、率三万精兵招摇过市,这显然是在向父兄展示实力。
李渊为表彰李世民的战功,特设天策上将一职,赐予丰厚封赏。聪明的李世民借此机会广纳贤才,与谋士们探讨治国之道,为日后登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最终,凭借过人的才能、忠诚的班底和周密的谋划,李世民成功登上帝位。即位后,他继续施展抱负,使唐朝成为四方来朝的强大帝国。
面对突厥这个心腹大患,唐太宗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他的经营下,唐朝战马从3000匹发展到70万匹。当突厥内部分裂时,他果断派李靖率精骑突袭,取得决定性胜利,再现了汉朝军队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