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无师自通的军事奇才 毛泽东虽然从未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他善于从古代兵法中汲取智慧,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 第一次反“围剿”:诱敌深入的经典之战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巧妙运用“诱敌深入”战术,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这一战例至今仍值得军事爱好者细细研究。 1930年,红军在江西山区建立根据地后,迅速引起蒋介石的警觉。他紧急调集十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敌军来势汹汹,其中张辉瓒率领的第十八师更是急功近利,企图速战速决,向蒋介石邀功。
通常情况下,放任敌军深入腹地是极其危险的,毕竟谁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大本营被端掉。然而,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放弃吉安、东固等据点,诱使敌军深入根据地腹地。他在黄陂、小布一带设下“口袋阵”,等待敌人自投罗网。 虽然谭道源的第五十师侥幸逃脱,但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却误入龙冈。龙冈地形如同一个天然口袋,敌军一旦进入,便难以脱身。最终,红军以极小代价全歼张辉瓒师,未让一人漏网。 “诱敌深入”的精髓:心理战与地形战结合 “诱敌深入”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地形和敌情,同时舍得下“诱饵”。那么,什么样的诱饵既能吸引敌人,又不至于让己方损失过大?答案在于洞悉敌人的需求。 在第一次“围剿”中,蒋介石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夺回红军根据地,二是消灭红军主力。毛泽东看透了蒋介石的心理,主动放弃部分地盘,并派出小股部队引诱敌军在山区疲于奔命。敌军本想一举歼灭红军,却被拖得精疲力竭。待其元气大伤时,红军再将其引入预设战场,一举歼灭。 青化砭之战:延安作饵,关门打狗 “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化砭之战中再次大放异彩。1947年春,蒋介石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企图摧毁中共中央机关。毛泽东大胆决定,以延安为诱饵,诱敌深入,使其陷入“得地失人”的困境。 毛泽东预料到蒋介石占领延安后,必定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于是,他派出一小部分兵力佯装向安塞撤退,吸引敌军追击,而主力部队则隐蔽在延安东北地区,伺机歼敌。 青化砭地形险要,三十里长的山谷两侧高山耸立,宛如一个天然口袋。唯一的问题是,谷中有一座土寨,若敌军占据寨子,红军将难以全歼敌人。最终,我军决定拆掉北墙,保留南墙,既遮挡敌军视线,又减少进攻障碍。 敌军果然中计,第三十一旅和一三五旅在侦察后放心进入青化砭。西北野战军早已埋伏在两侧山上,待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迅速切断退路,前后夹击,将敌军分割歼灭。此战成为中央撤离延安后的首场大捷。 战术核心:地利与敌情缺一不可 虽然青化砭之战由彭德怀指挥,但前提是毛泽东主动放弃延安,诱敌深入。无论是龙冈之战还是青化砭之战,毛泽东都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使敌军在陌生环境中陷入被动。 “诱敌深入”的妙处在于,敌人一旦深入我方区域,便对地形不熟,容易被我军牵着鼻子走。但仅有地形优势还不够,还需准确评估敌军实力。只有确保敌人是“狗”而非“狼”,才敢诱其深入,并迅速“关门打狗”,速战速决。否则,贸然诱敌可能反受其害。 龙冈之战中,张辉瓒骄横冒进,最终全军覆没;青化砭之战中,敌军实力较弱,红军占据绝对优势,因而胜券在握。这两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智慧,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