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中,他对中国历史上那些建功立业的帝王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正是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伟大的复兴。因此,他对历代君主的评价往往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书籍对他来说比吃饭还要重要。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沉浸在书海中。在研读古代史籍,特别是《宋史》时,他对宋太宗赵光义的军事才能提出了严厉批评。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人根本不懂军事,完全不是契丹的对手。后来屡战屡败,契丹每次都采用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术,宋朝却始终未能吸取教训。可以说,正是宋太宗在军事上的无能,为宋朝埋下了积弱三百年的祸根。
关于宋太宗的登基,史书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赵光义生于公元939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据《宋史》记载,其母杜太后曾梦见天神赐予她一轮红日,醒来后便有了身孕。赵光义出生当晚,整个开封城红光满天,异香弥漫街巷,这些异象似乎预示着他不同寻常的命运。
自幼聪慧过人的赵光义,在孩童时期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主见。与同龄人游戏时,他总能成为主导者,其他孩子都对他敬畏有加。公元960年,他积极参与了著名的陈桥驿兵变,协助兄长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登基后论功行赏,首先重赏的就是这位胞弟,任命他为都虞侯。凭借出色的政治才能,赵光义逐步获得太祖信任,最终受封晋王,地位更在宰相之上。
公元979年的一个冬夜,赵匡胤召弟弟入宫饮宴。兄弟二人把酒言欢至深夜,赵光义遂留宿宫中。谁料次日凌晨,正值壮年的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随即继位,史称宋太宗。突如其来的皇位让赵光义自己也始料未及。为巩固权力,他立即着手培植亲信,逐步替换太祖旧臣。像赵普、向拱等开国元老相继被贬谪。同时,他大力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一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历史。为充实官僚体系,他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仅第一次科举录取的进士人数就是太祖时期的两倍有余。虽然这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晋升之阶,但过量的官员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赵光义即位之初并非一味重文轻武。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他御驾亲征,成功消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年五月,他不顾群臣劝阻,执意北伐。初期战事顺利,宋军连克易州、涿州。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辽景宗急派名将耶律休哥驰援。这位辽国名将出其不意直取宋军中军,赵光义在混战中中箭负伤,仓皇撤退。但这次失败并未打消他的野心,雍熙三年(986年)正月,他再次组织三路大军北伐。由于宋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粮道被辽军切断,北伐再次以惨败告终。
两次北伐的失败让赵光义彻底丧失了军事信心。更令他不安的是,军中开始流传若太祖在世必能取胜的议论。为消除武将威胁,他大肆打压军中将领,常因小过重罚,提拔亲信取而代之。这一系列措施导致北宋军事实力急剧衰退,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恶性循环。他推行的重文抑武政策被后世君主奉为祖宗家法,最终导致北宋在面对外敌时屡屡处于被动。
历史对赵光义的评价与其兄赵匡胤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史料批评他军事无能、专权独断,甚至怀疑他毒杀兄长篡位。可悲的是,他轻易获得的权力与实际的才能并不相称。宋朝立国三百余年间,历代君主效仿其重文抑武政策,最终导致国防空虚,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一个健康的政权需要文武并重,文臣治国安邦,武将保家卫国。失去军事支柱的北宋,其衰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