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当时庞统没死,而诸葛亮死了,那么刘备占领蜀中之后,接下来执行的,就是庞统的策略。
蜀汉集团的所有发展方向,几乎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调整,蜀汉就有可能一统天下的。
因为庞统和诸葛亮的出发点不同,诸葛亮一直是在往三分天下的目标努力,他的《隆中对》也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设计规划。
而庞统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是从一统天下的大方向着手。格局不同,目标不同,结果肯定不一样。
庞统的策略和诸葛亮的策略,差不多同时形成,相当具有可行性,主要针对的就是荆州问题。
和诸葛亮不同的是,庞统主张放弃荆州,原因有三个:
第一,蜀汉集团想要以荆州为跳板北伐,时间太早,没有那个实力,没有必要占领荆州。
占领荆州,反而要直面曹魏的冲击,损失巨大,而且蜀汉的实力也守不住。荆州处在南来北往的要塞,谁都要抢夺,费力不讨好。
第二,由于蜀中地理原因,蜀汉占领荆州,无法形成战略纵深,蜀中道路崎岖,难以和荆州形成有效的相互支援。
荆州相当于一座孤城,得用重兵镇守才行,这会过于分散蜀汉的兵力,导致实力降低,占领了也没有意义。
第三,荆州相当于东吴的门户所在,从荆州可以沿江而下,直插东吴腹地建康,对东吴有着致命的威胁。
东吴是不会愿意让蜀汉这个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家伙占据荆州的,那太危险了。
那么蜀汉占据荆州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东吴和蜀汉反目成仇,这一点事实上已经证明了。
所以,按照庞统的策略来讲,是支持把荆州还给东吴,蜀汉向凉州发展的。
这样一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蜀中地广人稀,可以把荆州的人力、物力迁移到蜀中,发展千里沃土,壮大实力。
第二,关羽不会死,荆州军不会消失,调入蜀中,北伐实力瞬间翻倍,那么张飞也就不会死,五虎将实力齐聚,不可小觑。
第三,把荆州还给东吴,让他们出以粮草交换,继续壮大己方实力,把荆州方面面对的曹魏压力转给东吴,同时还不影响孙刘联盟,一举三得。
到此时,蜀汉已经理清了全部外围的问题,实力也高度集中整合,算是最强的时候,可以直接对凉州动手了。
大后方具体任务划分为:
刘备带领黄忠坐镇蜀中,发展蜀中经济,派遣王平为主帅,马谡为谋主,攻略南中,把南中彻底和汉人融合在一起,开拓当地的土地种粮。
派魏延镇守汉中,赵云性格稳妥,由他押运粮草,这么一安排,万无一失。
然后就是出征人员安排:
第一步,庞统为主帅,法正为谋主;
第二步,封马超为先锋,他们马家在雍凉发展多年,影响力巨大。
在羌人中,马超更有神威天将军的大名,让马超先行一步,有策反的作用,当地的马家支持者里应外合,会有奇效。
第三步,关羽、张飞为随军大将,这两人为世之虎臣,万人敌,他们的名号就是天然的旗帜,必胜的信念。可以震慑敌人,也能增加己方士气。
这种配置,要拿下凉州,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到时候让法正担任凉州刺史,带领马超镇守当地,同时着手收服36羌族,这对马超应该不难。
然后以凉州为基础,训练骑兵,凉州有马场,当地人从小骑射,是天然的骑兵苗子,不出五年,以马超的本事,练出五万汉羌混杂的西凉铁骑,不是问题。
到时候,西凉居高临下,虎视长安,骑兵出动,同时蜀中出兵呼应,长安就是到嘴的肥肉。
到时候八百里秦川要取之,易如反掌,蜀汉再增加一大粮仓,领土、人口剧增。
而且,不管是北伐凉州,还是攻略长安,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说动东吴对豫州、徐州等地下手,孙权不会无动于衷的。
东吴从荆州、建康两个方向出兵,曹魏就是四面受敌,只能收缩防御。徐州和豫州,曹魏至少是要失去一个的,西边儿更不用说了,关中肯定没了。
那么接下来,局势就很明朗了,曹魏深陷包围,蜀吴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只有不断退缩的份儿。
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出场为曹魏力挽狂澜,他就是司马懿。
而庞统正是司马懿的克星,等的就是他!
当初诸葛亮之所以拿司马懿没办法,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谨慎,打仗更是喜欢稳扎稳打的大兵团作战,稳步推进。
这种打法,蜀汉能不能支撑得住消耗姑且不说,问题是司马懿直接严防死守,不跟诸葛亮玩,诸葛亮就没招了。
但是庞统不一样,庞统的策略偏向于奇险,喜欢冒险,出奇制胜。你不跟他玩,他也能逼着你玩。
其实这种打法,才是适合蜀汉的。本就实力弱小,你还想靠实力光明正大的硬刚打败更强的?那明显不现实啊。
只有冒险,以小博大,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冒险,一点儿机会都没有,诸葛亮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而庞统的策略高明,再加上他本就是个绝对的兵家,跟诸葛亮偏政治明显不同,他能发挥军队最大的优势。
更何况此时的蜀汉,实力已经不弱了,庞统对付司马懿,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司马懿还想跟对付诸葛亮一样,严防死守过关,明显是行不通的,他只能和庞统交手。
以庞统和诸葛亮齐名的实力来说,司马懿输的概率更大一些。但不管谁输谁赢,起码庞统比诸葛亮的机会大太多。
一旦庞统赢了司马懿,那不用说,曹魏的结局已经能够看到了。
东吴更不用说,鼠辈尔!只是一盘菜,蜀汉一统天下完全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