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就帝王霸业,单凭武将的武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谋士的智慧与之相辅相成!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朱温麾下那些威震四方的猛将,如葛从周、刘知俊、杨师厚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朱温身边两位堪称当世一流的智囊谋士,正是他们运筹帷幄的谋略,为朱温开创帝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两位谋士也亲身经历了后梁王朝由盛转衰直至覆灭的全过程。那么,这两位谋士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最终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首先让我们认识第一位谋士——敬翔。敬翔,字子振,出身于同州冯翊的名门望族。他的家族背景极为显赫,祖上曾参与过著名的神龙政变,家族中无论母系还是父系都世代为官,其祖父和父亲更是官至刺史这样的要职。敬翔自幼聪慧过人,史载他酷爱读书,尤其擅长文辞,才华横溢,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屡试不第。唐末动荡之际,敬翔凭借家族声望来到中原,在同乡的引荐下得以结识朱温。当时正值秦宗权叛乱,敬翔为朱温出谋划策,助其成功抵御了秦宗权的进攻。
朱温对敬翔的才华赞不绝口,常常感叹:上天让我遇到你这样的奇才,真是我的福分。从此,朱温在军政大事上无不向敬翔请教。敬翔就此成为朱温最倚重的谋士,不仅为其出谋划策,更总揽各项政务。史书记载:三十余年间,敬翔追随朱温南征北战,日夜操劳,军务政务无不经手,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朱温称帝后,特意将枢密院改名为崇政院,由敬翔全权掌管。此后敬翔的仕途更是平步青云,先后被授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等要职,最终被封为平阳郡侯,位极人臣。
第二位重要谋士是李振,字兴绪,出身将门世家。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潞州节度使李抱真。与敬翔相似,李振的科举之路也充满坎坷,多次应试不第。后来他被任命为浙东地方官,却因当地盗匪横行而未能赴任。在返回途中经过汴州时,李振与朱温相遇,朱温对其才华大为赏识,当即将其留在身边重用。
李振为朱温四处奔走,不仅成功调解各方势力,还献上诸多妙计。他协助朱温清除宦官势力,削弱文官集团,将唐昭宗牢牢控制在手中。朱温称帝后,李振的仕途也扶摇直上,先后担任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殿中监等重要职务,最终官至户部尚书。在朱友珪篡位后,李振更是接替敬翔成为崇政院的最高长官。可以说,李振与敬翔就是朱温打天下时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温去世后,两位谋士的命运急转直下。特别是在末帝朱友贞在位期间,赵、张两大家族得势专权,两位谋士的建议屡遭皇帝拒绝。史载敬翔几乎无所作为,李振也借口养病长期不朝。随着局势日益恶化,敬翔曾上书朱友贞:臣虽愚钝,但深受国恩,如今国家危难,请派臣到边疆效力。然而这番恳请依然未能获得采纳。
当王彦章兵败被俘后,朱友贞才想起召见敬翔。但此时大势已去,敬翔悲叹道:纵有良将贤臣,恐怕也难以挽回败局了,我宁愿以死殉国,也不愿亲眼目睹宗庙倾覆。都城陷落后,李振曾想引荐敬翔去见李存勖,却被敬翔断然拒绝。最终敬翔选择自缢殉国。而当李振见到李存勖时,遭到郭崇韬当众羞辱:久闻李振乃当世奇才,今日一见不过如此。数日后,李振与敬翔同日被诛,两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谋士,就这样以悲剧收场。
从两位谋士的结局可以看出,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年代,即便是最杰出的谋士,也难以逃脱王朝更替带来的命运悲剧。他们为朱温开创帝业立下汗马功劳,却最终随着后梁的覆灭而走向末路,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谋士的命运总是与所辅佐的君主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