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日渐衰弱。 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军舰和火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原本就动荡的社会雪上加霜。面对外敌的侵略,许多热血青年开始反思,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海军才能抵御外侮。北洋海军将领邓世昌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当我们从海底打捞出沉没百年的致远舰残骸时,那些锈迹斑斑的船体碎片,无声地诉说着他誓死抗敌的决心。
邓世昌自幼受到父亲的爱国教育,为他日后从军报国奠定了基础。 他的父亲邓焕庄为了培养他的爱国情怀,特意带他到上海的外国人学校学习外语和数学,希望他将来能为国家效力。1867年,福州船政学堂招募海军学员,邓世昌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选拔,成为北洋海军的一员,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1878年,日本首次进犯中国沿海,邓世昌迎来了他的第一次实战。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他沉着指挥,运用灵活的战术成功击退敌人。这场胜利不仅增强了北洋海军的信心,也让邓世昌更加坚信,中国必须依靠强大的海军才能抵御外侮。
为了提升海军实力,邓世昌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在马建忠的推荐下,他前往上海深造,学习英国海军的战术和造船技术。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尤其觊觎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当时,李鸿章正在大力发展北洋水师,这让日本感到威胁,于是加紧了对朝鲜的侵扰。
面对日本的挑衅,朝鲜向清朝求援。 邓世昌奉命率北洋海军驰援,再次挫败了日本的侵略计划。这一战让日本耿耿于怀,也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邓世昌指挥当时最先进的致远舰与日军激战。在激烈的交火中,致远舰多处中弹,船体严重受损,随时可能沉没。
在生死关头,邓世昌做出了悲壮的决定——撞向敌舰,与日军同归于尽。 他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震撼了无数人。百年后,当致远舰的残骸被打捞出水时,人们发现舰上仍装载着大量鱼雷,显然是为了在撞击后彻底炸毁敌舰。然而,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太后不顾国库空虚,大肆操办六十大寿庆典,导致军费被挪用,海军采购的弹药质量低劣,甚至许多炮弹因受潮而无法使用,这无疑加速了北洋海军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