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纷争的乱世中,有这样一位传奇将领——他仅率领五万精锐之师,就击溃了秦国五十万的大军;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共经历七十六场大战,取得六十四场胜利,十二场平局,从未尝过败绩;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车兵、步兵、骑兵三军协同作战的军事体系,这一创举在之后的两千年间都无人能够超越。 这位将领驻守西河期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强大的秦国二十余年间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却因一场宫廷阴谋,不得不黯然离开魏国。在离别之际,这位铁血将军在黄河岸边流下了罕见的泪水...
他的结局更是令人扼腕叹息。在楚悼王的灵堂之上,他被乱箭穿心而死。这位传奇将领,就是吴起——一个出身贵族的军事天才,一个不谙世事的完美主义者,一个注定孤独的改革先驱。 为什么这位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历史真相... 春秋末年,卫国有一位贵族子弟,家世显赫,家财万贯,他就是吴起。然而在他二十七岁那年,却突然离开故土,开始了漂泊的生涯。他先是前往鲁国,拜在儒家大师曾子门下求学,却因母亲去世时没有回乡奔丧,被曾子逐出师门。之后他辗转来到齐国,却得不到齐王的重用。直到投奔魏国,才被魏文侯赏识,委以统军重任。然而二十多年后,又遭人排挤而离开。最后来到楚国,楚悼王将他视为国师,可楚王去世后,他也惨死在宫中。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何处处碰壁却又屡获重用? 在鲁国期间,吴起曾与孟子的老师子思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当时子思在鲁国也郁郁不得志,整日牢骚满腹。吴起笑着对他说:子思啊,你看我虽然四处碰壁,却从不抱怨。你整日怨天尤人,这样不太好吧?子思立即反唇相讥:你怎能与我相提并论?我是孔子的嫡孙,满腹经纶。你呢?不过是个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夫。吴起闻言,只是笑而不语。 这段对话耐人寻味。一个是纯粹的军事天才,一个是学富五车的大儒。但在那个时代,两人都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吴起为何处处碰壁?原因其实很单纯——他太过耿直。在鲁国时,当地贵族设宴款待他。席间贵族们高谈阔论音乐之道,吴起直言不讳:就你们这水平,还不如我老家卫国的街头艺人。在魏国时,魏武侯乘船游览,望着壮丽山河感叹:如此险要地势,可保我魏国江山永固!吴起当场泼冷水:主公,若您昏庸无道,这船上的人随时都可能背叛您。放在今天来看,这就是典型的情商低下,不懂人情世故。 有趣的是,那些重用过他的君主,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魏文侯、楚悼王,都是青史留名的贤明之君。这说明什么?真正的明君懂得重用真才实学之人,而平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阿谀奉承之辈。 吴起确实有狂傲的一面。在魏国时,手下有个叫王错的官员,经常在魏武侯面前溜须拍马。吴起当众讽刺他:你整日仰着头拍马屁,小心闪了腰。结果这个王错后来成了陷害吴起的关键人物。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王错的后人王翦、王贲,后来都成了秦始皇麾下的大将,最终灭掉了魏国。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如果当年魏国能留住吴起,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亡国之祸,王错的后人也不会成为秦国的将领。 吴起的漂泊经历,折射出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不谙世故的人,在官场中该如何生存?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诋毁他的人编造了各种谣言。有人说他在卫国杀了三十多人,有人说他虐待母亲不回去奔丧。但只要稍加推敲,这些谣言都漏洞百出。一个人再厉害,怎么可能徒手打死三十多人?即便真杀了人,卫国官府会坐视不管?死者家属会不找他报仇?可见这些流言经不起推敲。但谣言就是这样,传着传着,就成了历史。 吴起的漂泊之路令人唏嘘,但正是这种颠沛流离,造就了他在军事上的非凡成就。若不是被鲁国驱逐,他不会去魏国;若不是被魏国排挤,他也不会在楚国建功立业。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说到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人们常提白起、廉颇、李牧、王翦,但真正的第一人,非吴起莫属。 公元前389年,秦国集结五十万大军,准备一举夺回西河地区。这几乎是倾全国之兵,把所有能调动的兵力都投入了这场战役。而吴起手中只有四万步兵、五百辆战车、三千骑兵,总兵力不足五万。双方实力悬殊得令人绝望。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吴起该如何应对?向魏文侯求援?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秦军已经兵临阴晋城(今陕西华阴)下。就在这危急关头,吴起下达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今日开战,战车对战车,骑兵对骑兵,步兵对步兵。若有兵种错位作战,即便取胜也不算功劳!这道命令让所有将领都懵了。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要讲究兵种对等?这不是自缚手脚吗? 然而结果出人意料,魏军大获全胜,秦军丢盔弃甲,伏尸百里。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震惊了整个战国时代。 吴起为何能创造这样的军事奇迹?秘密在于两点: 首先,他首创了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术体系。在吴起之前,中国的军队都是各兵种独立作战。战车、骑兵、步兵各自为战,就像现代足球比赛中前锋只管进攻,后卫只管防守。吴起创造性地将三个兵种有机结合:战车负责正面突击,骑兵负责侧翼包抄,步兵负责清扫战场。三个兵种密切配合,形成完美的战术协同。这就像现代足球的全攻全守战术,每个球员都要参与进攻和防守。 其次,他深谙对手的特点。《吴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精辟分析:秦人性情急躁,地势险要,政令严苛,赏罚分明。作战时人人争先,但容易各自为战。对付他们要这样:先用利益引诱,待其贪功冒进、阵型混乱时,再设伏击之。这说明吴起对秦军的优缺点了如指掌。阴晋之战正是按照这个策略进行的:先示弱诱敌,待秦军阵型散乱时,三军协同出击,一举击溃。 在西河驻守的二十多年间,吴起与秦国交战七十六次,取得六十四胜十二平的不败战绩。这是什么概念?就像一支足球队在世界杯上连续七十六场比赛保持不败,其中六十四场获胜,十二场打平。这样的战绩在现代体育史上都前所未有。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每场战役都采用不同的战术,就像下棋高手,同样的招数从不重复使用。 吴起不仅善于用兵,更精于练兵。在西河期间,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让将领们轮流体验农民、商人的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为将者若不知民间疾苦,作战时就容易糟蹋粮草,欺压百姓。这一招实在高明。将领们亲身体验过百姓生活后,在作战时格外爱惜粮草,善待百姓。百姓们深受感动,主动为军队充当向导,提供情报。这就是吴起的过人之处——他不仅是军事天才,更是管理大师。 还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有次吴起巡视军营,发现一个士兵在喝酒。他二话不说就把酒倒了。士兵急忙解释:将军,这是治病的药酒!吴起严肃地说:我知道是药酒。但军中饮酒必须事先报告。军令如山,令行禁止。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后来的岳飞治军。但吴起比岳飞幸运,他在西河二十多年,麾下从未出过叛徒。为什么?因为他虽然治军严苛,但特别爱护部下。有个将领在战场上临阵脱逃,按军法当斩。吴起却破例赦免了他,说:这小伙子平时表现很好,就这一次怯战,给他个改过的机会。后来这位将领果然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 这就是吴起——严苛中带着温情,威严中透着人性。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旷世名将,最终却被小人陷害,不得不离开魏国。临别时,他在黄河岸边痛哭流涕:再给我十年,我定能灭掉秦国。可惜啊可惜...果然,他离开后不久,秦国就夺回了西河地区。 天才往往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吴起七十六战不败的辉煌战绩,在军事史上堪称奇迹。但这种完美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他太强了,强到孤独。魏文侯在世时常自豪地说:统领七万大军而天下莫敢当者,是谁?是我的吴起啊!这话不假。但正是这种独孤求败的处境,让吴起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魏武侯的一次游船活动中,发生了极具代表性的一幕。魏武侯望着壮丽山河感叹:好一片锦绣河山,这就是我魏国的天然屏障啊!群臣纷纷附和:有此天险,我魏国江山永固!这时吴起站出来泼冷水:主公此言差矣。国家兴亡在于德政而非地势。商纣王拥有四面天险,不也亡国了吗?这话道理没错,但说得太直白了。君王最忌讳什么?当众被驳面子。吴起就是个不懂委婉的人。魏武侯问计,群臣都说不如主公圣明。吴起却说:主公,您这是在自毁长城啊!群臣都说不如您,说明您身边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国家危矣!这一下可好,既得罪了君王,又得罪了满朝文武。 有趣的是,吴起对部下却十分宽容。有个将领临阵怯战,按律当斩,吴起却破例赦免了他。这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很有道理。对上级,他秉持理想主义,追求完美;对下级,他却很懂人性。这种性格让他在军中如鱼得水,在朝堂上却处处碰壁。 更要命的是,他特别看不起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有次与孔子之孙子思交谈,子思抱怨怀才不遇。吴起直言不讳:你整天就知道抱怨,还不如我呢。我到处碰壁,也没见我叫苦连天。这话听着刺耳。你吴起再能打仗,能跟孔子的嫡传后人比学问?所以,他这张嘴专门得罪知识分子。 更神奇的是,他似乎完全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有人说他不孝,他不辩解;谣言说他残暴,他不澄清;诽谤他贪财好色,他置若罔闻。这种态度在官场上是大忌。你不解释,谣言就会被当成事实。但吴起就是这么倔强,他坚信真金不怕火炼,清者自清。 打个现代职场的比方:你是个销售冠军,业绩是同事的十倍。但你不陪客户应酬,不给领导送礼,还经常指出领导的错误。你觉得你能在公司待多久?这就是吴起的悲剧。他太优秀了,优秀到不需要讨好任何人;他太骄傲了,骄傲到不屑解释任何事情。 有人说他性格有缺陷。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他会阿谀奉承,会见风使舵,还会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吴起吗?这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吴起何尝不是如此?他真正的对手不是秦国的五十万大军,而是他自己。他要做最完美的自己,哪怕这种完美会让他在现实中寸步难行。 离开魏国时,他在黄河边落泪。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一走,魏国就完了。果然,他离开后,秦国很快夺回了西河。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那个在他面前阿谀奉承的王错,他的后人王翦、王贲,成了灭亡魏国的秦军统帅。这个结局,不知当年趾高气扬的王错可曾料到?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没错。但有些人的性格,就是改不了,也不想改。就像李白不可能不饮酒作诗,吴起不可能去溜须拍马。这就是天才的代价,也是天才的宿命。 人生最难的,不是遭遇挫折,而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转折。公元前382年,吴起带着西河的辉煌与遗憾,来到了楚国。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七岁了。按说这个年纪,该归隐山林了。但吴起不甘心,他要完成未竟的事业。 楚悼王一见吴起,如获至宝。先生来楚国,不知有何打算?楚悼王问道。吴起回答:这是我最后一次出仕。我要助楚国称霸天下。这话若出自他人之口,难免有吹嘘之嫌。但从吴起嘴里说出来,却格外令人信服。楚悼王将吴起奉为国师。但楚国的老贵族们却炸开了锅。一个魏国逃将,凭什么凌驾于我们之上?他在魏国都待不下去,来我们楚国撒野?面对这些非议,吴起只说了一句话:给我三年时间。 他开始了史上最大胆的改革。第一项,废除贵族特权。楚国的世袭贵族们世代享受特权。吴起下令:贵族子弟必须参军服役。第二项,整肃军纪。楚军纪律涣散。吴起立下铁律:军令如山,违者斩首。第三项,改革税制。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却不纳税。吴起规定:占地者纳税,一视同仁。这些改革简直是在捅马蜂窝。贵族们叫嚷:这是要让我们家破人亡!吴起回应:不破不立。楚国要强大,必须革新。 有意思的是,这次吴起学聪明了。他先拉拢了一批年轻贵族。你们父辈占着位置不做事,你们何时才能出头?跟着我干,前途无量。这招实在高明。当老贵族们还在谩骂吴起时,他们的子嗣已经投靠了改革派。 三年后,楚国焕然一新。军队精锐,政令畅通,国库充盈。楚悼王龙颜大悦,封吴起为令尹(宰相)。吴起对楚悼王说:我在魏国守西河二十年,魏文侯从未怀疑过我。如今我位居相位,望大王也能如此信任。楚悼王拍着他的肩膀说:爱卿尽管放手去干。吴起开始实施他的终极计划:灭掉秦国。这是他在魏国未能完成的夙愿。 然而命运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驾崩。这下坏事了。楚国的老贵族们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他们煽动新即位的楚肃王:吴起要篡夺楚国大权,必须立即处死他!新君犹豫片刻,点头同意了。 公元前381年,在楚悼王的丧礼上,因吴起变法而利益受损的贵族们发动兵变。吴起遭到围攻后,逃到停放楚悼王遗体的地方,伏在悼王尸体上。但疯狂的贵族们不顾及先王遗体,仍然下令放箭。吴起被乱箭射死,楚悼王的尸体也中了不少箭。楚肃王即位后,依据楚国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的法律,将射中先王遗体的叛乱者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多达七十多家。而吴起的尸体也被处以车裂之刑。 临死前,吴起说了最后一句话:我死后,将我的头颅悬挂在将军府门楣上。让后世想要改革的人看看,这就是改革的代价。 吴起死了。但他推行的改革,却在楚国延续了下去。楚国在他死后确实强大了,只是再也没有人敢提灭秦这个宏图。 纵观吴起一生,令人不胜唏嘘。在魏国,他是战无不胜的军神,却遭小人谗害;在楚国,他是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却死于保守势力之手。但细想之下,吴起的结局,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完美主义者,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有完美的结局?所以,当年黄河边的那滴泪,或许不仅是为魏国而流,更是为他自己而流。他精通兵法,却不懂人心;他执着理想,却忽视现实。这就是吴起的悲剧,也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从卫国到鲁国,从齐国到魏国,再到楚国,吴起的一生堪称一部职场生存的反面教材。但细细品味,这位职场困难户留给我们的,恰恰是最深刻的启示。 在魏国时,有个叫王错的官员,经常在魏武侯面前诋毁吴起。同僚们劝吴起:将军,您得想办法收买这个人啊。吴起回答:我用实力说话。结果呢?王错最终成功排挤走了吴起。这让人想到现代职场的一个真理:能力固然重要,但情商可能更重要。比如开会时领导说错了话。吴起的做法是当场指出错误;普通人的做法是私下提醒;高手的做法则是将领导的错误包装成创新。同样的事情,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天差地别。所以第一个启示:能力要有,情商更要有。 另一个故事:魏武侯想将公主许配给吴起。在古代,这是莫大的荣耀,意味着跻身权贵阶层。吴起却拒绝了,理由是要专心军务。结果既得罪了王室,又伤了魏武侯的心。这让人想到现代职场的另一个真理:你的专业能力,在别人眼中未必那么重要。就像现在的技术部门员工认为技术最重要,但老板可能更看重市场部门的业绩。所以第二个启示:专业能力是基础,社交能力是进阶。 吴起特别看不起那些只会空谈的文人。在鲁国时他讽刺子思,在魏国时轻视儒生。但被他看不起的这些人,后来都过得不错。这就像现代企业中,技术部门看不起市场部门的应酬文化,但往往市场部门更受重用。所以第三个启示:轻视他人的能力,就是限制自己的发展。 在楚国时,吴起似乎想通了。他拉拢年轻贵族,学会了政治策略。但为时已晚,那些被他得罪的老贵族一直在等待报复的机会。这就像现代职场中,你十年前得罪的同事,可能在你升职的关键时刻使绊子。所以第四个启示:职场没有永远的敌人,但要小心记仇的人。 最后看吴起的结局。他死在太庙台阶上,临终遗言是要后人记住改革的代价。这话悲壮,但细想是否有必要?商鞅变法好歹完成了改革,王安石变法虽败犹荣。为何吴起非要以生命为代价?因为他太理想主义,以为有能力、有魄力就够了,却忘了人要学会妥协。这就是最后一个启示:理想要有,但理想主义要不得。 看完吴起的故事,是否觉得现代职场也如此?能力再强,情商太低难成事;专业再好,不懂人情世故也难晋升;改革再正确,推进太快也会失败。但话说回来,如果吴起会阿谀奉承,他还是那个战无不胜的吴起吗?如果吴起会见风使舵,他还是那个敢于改革的吴起吗?这就是天才的悲哀——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向现实低头。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成为天才。职场如战场。成功的人生往往需要不断妥协,但人生的精彩,却常来自那些不愿妥协的人。完美的能力不等于完美的人生,职场成功需要能力与情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