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与宋朝的战略失误
在宋朝时期,虽然无法读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人们仍能通过陈寿的《三国志》了解那段历史。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而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两个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牵制最强的国家。无论是权力博弈还是天下格局,只有保持一定的均衡,才能避免一方独大,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如果把宋朝、辽朝、金朝比作三国,金朝无疑是最强大的,相当于魏国;辽朝则类似于吴国;而北宋则是最弱的一方,如同蜀国。在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结盟,凭借长江和秦岭的天险,勉强维持了数十年的平衡。一旦这种联盟破裂,三国的格局便会迅速崩塌。
北宋联合金国灭辽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最终加速了自身的灭亡。更令人遗憾的是,南宋统治者并未吸取教训,在类似的情况下重蹈覆辙,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宋朝统治者为何不借鉴三国经验?
宋朝的统治者难道不知道三国时期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吗?显然并非如此。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并不逊色,但两宋的统治者相比三国时期的君主,缺乏足够的政治眼光和远见。
一、北宋联金灭辽的决策
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与辽朝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然而,这种和平并非真正的实力均衡,而是北宋每年向辽朝进贡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帛换来的。到了辽朝末期,尽管辽国内部腐败严重,但其军事实力仍强于北宋。与此同时,金国在北方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威胁。
北宋联金灭辽的策略,最初是由辽国汉人官员马植提出的。马植曾在燕云十六州任职,亲眼目睹辽天祚帝的昏庸无道,也看到了金国的崛起。他认为辽国已无希望,于是暗中投靠北宋,并建议宋朝联合金国灭辽。
严格来说,马植的行为是一种投机。他不仅为自己谋求出路,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国家,堪称辽国的叛徒。然而,宋徽宗赵佶却对他十分赏识,赐他赵姓,改名赵良嗣,并派他出使金国,促成了“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金国负责攻占辽中京大定府,北宋则攻打辽南京析津府。辽国灭亡后,原本给辽朝的岁币将转交给金国,而金国则承诺归还燕云十六州。然而,最终北宋既未能攻下辽南京,也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反而只是把岁币的进贡对象从辽国换成了金国。这一策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二、联金灭辽的严重后果
北宋联金灭辽的战略直接导致辽国和北宋的覆灭。这一决策的代价极为惨重,甚至连提出这一建议的马植最终也被北宋处死。而更深远的影响,则是数百年后宋朝人无法忘记的“靖康之耻”。
金国攻破北宋都城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皇室成员、贵族、妃嫔、工匠等,北宋就此灭亡。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北宋试图借助金国的力量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徽宗赵佶没有意识到,连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未能收回的幽云十六州,以北宋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夺回。金国的强大远超北宋,灭辽根本不需要宋朝的协助。这一战略失误,最终让北宋付出了亡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