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正值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东北野战军(东野)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人事调整。时年34岁的韩先楚被正式任命为东野第3纵队的司令员,肩负起指挥这支劲旅的重任。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纵队驻地时,迎接他的是纵队政委罗舜初。这位从参谋岗位成长起来的政工干部,早已为新任领导准备了一份详尽的秋季攻势作战计划。然而,在仔细研读这份计划后,韩先楚却皱起了眉头。他不仅对方案提出了不同见解,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很快便拿出了一套极具冒险精神的作战构想。这个大胆的计划在纵队内部引发了激烈讨论,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干部都持保留态度。
作为军事主官,韩先楚本可以凭借其军事指挥权,在党委会上直接拍板定案。但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耐心说服。这背后其实暗含着深刻的考量。罗舜初虽然现在担任政委职务,但他有着丰富的参谋工作经历,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军事指挥的梦想。在前任司令员曾克林时期,他的作战方案往往能得到认可。按理说,作为政委的他无需过多干预军事决策,但他却在韩先楚到任前就拟定了作战计划,这份用心良苦的举动,既体现了对新任指挥员的关心,也暗含着希望帮助新领导尽快熟悉部队的良苦用心。
韩先楚并非对第3纵队一无所知。在调任之前,他作为东野第4纵队副司令员,曾多次与第3纵队并肩作战。在著名的四保临江等战役中,两支部队建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正因如此,韩先楚对罗舜初提出的作战方案进行了格外细致的分析。该方案主张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通过逐个歼灭敌军团级单位来完成秋季攻势。这种打法看似稳妥,一个纵队对付一个团,即便在攻坚战中也有较大胜算。但韩先楚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正面强攻存在致命缺陷:在缺乏足够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强行攻坚必然会造成惨重伤亡,最终可能得不偿失。
经过深思熟虑,韩先楚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战方案。他建议直捣黄龙,对敌军师部所在地发动奇袭。这个位于小镇的指挥中枢防御相对薄弱,韩先楚计划利用出其不意的时机实施围点打援战术。一旦师部被围,周边敌军必定前来救援,届时可以在运动中予以歼灭。这个计划虽然充满军事智慧,但风险同样巨大——一旦行动暴露,整个纵队都可能陷入重围。在随后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包括各师军政主官在内的多数干部都倾向于支持罗舜初的方案,对韩先楚的大胆构想持保留态度。
面对意见分歧,韩先楚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请求上级裁决。实际上,按照1942年后的新规,军事指挥权已明确归属军事主官,政委主要负责政治工作。这意味着韩先楚完全可以独断专行。但他选择民主讨论的深层原因,是希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当会议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他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既尊重集体意见,又坚持专业判断。最终,上级批准了他的作战方案,这一决定让所有指战员都必须服从,从而实现了作战思想的统一。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过程,实则折射出一位优秀指挥员的胸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