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看到桌上的杯子,由之前的鎏金杯换成了素净的瓷杯,叹道:皇帝要大开杀戒!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经常疑神疑鬼,始终无法安心。
深夜辗转反侧时,他总是想到宋太祖赵匡胤。
昔日的赵匡胤,也是靠着周世宗柴荣的提拔和宠信上位,是世宗身边的心腹爱将。
然而赵匡胤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推翻了后周统治。
想想宋太祖,再看看自己身边的这些开国元老、功臣勋将,心里就越发不安。
他们一个个功勋卓著,手握重兵,拥戴无数。
若真有人起了异心,恐怕江山易主。
可是这些人都是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刀口舔血换来如今的权势。
如果骤然削权,只怕寒了人心。
朱元璋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效仿赵匡胤,宴请功臣,杯酒释兵权。
金殿之上御宴排开,灯火辉煌,满座皆是开国功臣。
宴席上丝竹管乐,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而唯独刘伯温神情凝重,忧心忡忡。
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他足智多谋,思维缜密,又一贯的谨慎多疑。
他饱读诗书,很清楚“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
天下既定,曾经赖以打下江山的功臣们,如今就成了隐患。
刘伯温刚一落座,果然察觉到了异常:
往日御宴,酒具都是鎏金杯,今天却全部换成了素净的瓷杯。
对普通人来说,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节。
可宫廷宴饮,规矩森严,极重礼制。
皇帝宴请功臣,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换杯子。
想到这里,刘伯温心中惴惴不安,不慎打翻了酒杯。
这时,他突然发现杯底有四个小字:“建隆官制”。
“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当年宋太祖正是在宴请功臣时,让将领们主动交出了兵权。
皇帝今日的举动,不就是要重演“杯酒释兵权”吗?
帝王心术,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刘伯温暗暗叹道:皇帝这是要大开杀戒了。
他抬头望去,皇帝脸上的笑容,此刻却令他胆寒。
而群臣依旧推杯换盏,丝毫没有察觉。
未能参破玄机的将领们,有的继续仗势欺人,鱼肉百姓;
有的自恃功高,言行依旧不知收敛。
殊不知,这些都被朱元璋一笔一笔记在心里。
与朱元璋同乡,和他一路征战过来的淮西籍将臣,无疑是功劳最大的。
可也正是这帮功臣们,日益居功自傲。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淮西官僚集团。
其他非淮西籍的官员,很多都受到了淮西集团的排挤和针对,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
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后,反而更加痛苦,回乡养病后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朱元璋视察凤阳中都,刚回到南京,就得知了刘伯温的死讯。
他心里也明白,刘伯温是因胡惟庸加害而死的。
淮西集团如此猖狂,如果再回凤阳建都,那么这帮官员回到老家后,势力必然更加强大。
因此,就在接到刘伯温死讯的这一天,朱元璋颁发诏书,放弃了营建中都的计划,从此不再回凤阳老家。
几年之后,一场以“谋反”为借口的功臣大清洗也开始了。
淮西集团遭到整肃,丞相之位也被废除。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先后被处死。
而当年的刘伯温虽然看懂了一切,但他既不敢劝阻,也不敢说出来。
依旧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明史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