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已进入尾声。就在这庄严而紧张的时刻,关于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人选的讨论却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集中在时任八路军太行分局书记的薄政委身上。这位曾担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总队长的革命者,其提名问题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议。
在这场争论中,太岳分区司令员陈赓的质疑尤为突出。作为薄政委在晋冀鲁豫时期的老战友,陈赓的发言颇具分量。他特别指出,薄政委在抗战前夕曾被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并签署悔过书才得以获释。考虑到延安整风运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陈赓认为薄政委作为普通党员可以接受,但作为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则显得不太妥当。
这一重要意见很快被呈报到毛泽东主席面前。主席对此事极为重视,先后与周恩来、刘伯承等领导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情况。经过细致调查后,毛泽东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薄政委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胆识过人,为何不能直接提名为正式委员呢?
毛泽东对薄政委的高度评价在我军历史上实属罕见。薄政委1908年2月出生于山西定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14岁便以优异成绩从高小毕业,考入山西省立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领导了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投身五卅运动,并在17岁那年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师范求学期间,薄政委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经常在《山西日报》《并州日报》等报刊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且从不收取稿费。报社编辑们对他青睐有加,常将刊载其文章的报纸寄回学校或家中。这一举动在乡里引起轰动,人们纷纷议论这位年轻学子已是赤色分子。薄政委的表兄曾多次劝说其父薄昌福,希望他能规劝儿子迷途知返。但这位开明的父亲却认为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相信他能够明辨是非。
历史证明薄昌福的判断完全正确。薄政委不仅文采斐然,尤其精通经济学理论,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卧龙先生。在军事方面他也建树颇丰,曾成功组织唐山兵变和平汉线北段兵变,期间多次被捕入狱。
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薄政委与61位同志不幸被捕,关押在北平草岚子监狱。由于薄政委的才学早已声名远播,华北地区的许多国民党官员对他颇为敬重,常派人到狱中请教治国方略。薄政委机智地与敌人周旋,表示必须得到组织同意才能作答,借此机会与北方局取得了联系,并获取了关于陕北红军和瓦窑堡会议等重要情报。
陈赓所质疑的悔过书事件,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在长达五年的监禁生活中,薄政委带领狱中同志与敌人展开顽强斗争。1935年6月,包括薄政委在内的12位同志因拒绝反省被判处死刑,等待南京方面批复。危急关头,北方局刘书记采纳了组织部长柯庆施的建议,决定采取假自首策略,通过签署悔过书争取提前出狱。这一方案获得中央批准后,三个月内薄政委等人成功获释。
出狱当天,阎锡山的特使早已在监狱外恭候多时,力邀薄政委共商保晋大业。薄政委义正词严地回应:我可以出面,但必须得到组织批准。1936年10月,经组织安排,薄政委前往山西太原,在阎锡山的掩护下,成功创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全面抗战爆发后,阎锡山亲自指定薄政委负责训练晋军2万名连排级军官。
薄政委不仅军事才能出众,更善于为我军培养骨干力量。
[由于回答字数限制,后续内容无法完整展示。如需完整回答,建议分段提问或缩短初始文本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