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封禅是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仪式,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的记载。这一庄严的典礼通常由功业显赫的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选择在巍峨的泰山之巅举行。封禅大典不仅是一项宗教仪式,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象征着帝王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让我们细数历史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五位著名帝王:
首开先河的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早在齐桓公称霸时期,就有意举行封禅之礼。当时名相管仲曾言: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这充分说明泰山封禅由来已久。选择泰山是因为古人视其为五岳之首,是离天最近的神圣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先至邹峄山昭告功绩,随后登临泰山,举行隆重祭典,并命工匠刻石记功,祈求大秦帝国永世昌盛。
第二位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在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汉武帝格外重视封禅大典。他在位期间先后八次登临泰山封禅,创下历史之最。每次典礼都极尽奢华,彰显大汉天威。
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是第三位泰山封禅的帝王。这位被毛泽东誉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原本不喜浮华,多次婉拒大臣封禅之请。直到建武三十二年,他在研读《河图会昌符》时,发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预言与自己汉高祖九世孙的身份吻合,这才顺应天意前往泰山封禅。
第四位是唐高宗李治。虽然常被其父太宗的光环所掩,但李治实为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疆域达到极盛,开创永徽之治。其封禅规模空前,不仅有文武百官,还有突厥、波斯等国使节观礼,盛况空前。
第五位是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起初他谦逊推辞,称功绩不足,但在群臣力谏下,最终于开元十三年举行封禅大典。这五位明君的封禅,都是对其卓越政绩的肯定。
然而到了宋真宗时期,封禅大典却沦为笑谈。这位在澶渊之盟中向辽国纳贡求和的平庸之君,竟自导自演天书祥瑞的闹剧,强行举行封禅。此举使封禅的神圣性荡然无存,后世文人讥之为淫祀渎天。自此,封禅制度走向没落。
值得一提的是,女皇武则天是唯一在嵩山封禅的帝王。因年事已高且皇位来源特殊,她选择在较近的嵩山举行典礼。至今河南仍存大周封祀坛遗址,见证这段独特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封禅制度,此后仅保留普通祭祀。历史上泰山封禅的帝王最终定格在六位,加上武则天的嵩山封禅共七人。封禅的本质,是古代帝王通过庄严仪式,实现天人感应、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政治手段。这一绵延千年的传统,既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也见证了王朝兴衰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