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诸葛亮一直被后世尊奉为忠诚与智慧的完美典范,作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而广受赞誉。然而,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却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诸葛亮可能是故意借东吴孙权之手除掉关羽,这实际上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的关键一步。这一石破天惊的论断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传统认知,在学术界引发了持续而激烈的讨论。那么,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之产生:作为蜀汉相,诸葛亮为何要谋害功勋卓著的关羽呢?
诸葛亮与关羽之间暗流涌动
与大众普遍认知截然不同的是,诸葛亮与关羽之间的关系远非表面那般和谐。实际上,两人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权力博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斗争!
当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刘备对其才华极为赏识,甚至不惜将军事指挥大权全权托付,要求包括关羽、张飞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必须听从诸葛亮的调遣。然而,心高气傲的关羽对这个初来乍到的书生军师极为不屑,认为诸葛亮僭越了自己作为集团二把手的地位。在著名的博望坡之战前夕,当诸葛亮部署作战计划时,关羽不仅公然违抗军令,还联合张飞等元老将领共同抵制,使得诸葛亮颜面尽失,不得不请出刘备亲自调解。
虽然诸葛亮后来通过博望坡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但关羽对他的敌意却丝毫未减,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执行其命令。为此,两人多次在军事决策上明争暗斗。在决定三国格局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终于找到机会压制关羽。他准确预判曹操必败,精心安排张飞、赵云等将领设伏,而当关羽主动请缨时,诸葛亮却以关羽与曹操有旧交为由断然拒绝,并巧妙地诱导关羽立下军令状。
众所周知,关羽以义薄云天著称,当年曹操对他恩重如山,他绝不可能对曹操赶尽杀绝。诸葛亮此举实则是设下圈套,准备以军法来惩戒关羽。果然,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后,立即被诸葛亮以违抗军令为由严惩,险些被处决!自此,关羽在与诸葛亮的权力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虽然斗争仍在继续,但优势已经明显向诸葛亮倾斜。
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远非世人想象的那般和谐。作为前任二把手的关羽与新任军师诸葛亮之间,必然存在激烈的权力角逐,只是这段隐秘的斗争鲜为人知罢了。章太炎正是洞察了这一点,才大胆推测关羽之死实为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借刀杀人之计,而孙权不过是其利用的一把刀而已。
诸葛亮精心设计的借刀杀人之计
当诸葛亮得知曹操与孙权密谋共取荆州时,他既未派兵增援,也未遣使游说,反而命令关羽出兵攻打樊城,致使荆州防务空虚,这一反常举动令后世史家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这正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借刀杀人之计!其背后隐藏着三个深层次的政治动机:
首先,这是打击蜀汉勋贵集团的必然选择。蜀汉立国之初,内部存在荆州集团与元老派系两大阵营,双方在权力分配上明争暗斗。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不仅资历深厚,更手握重兵,若刘备去世,他极可能成为首席辅政大臣,直接威胁诸葛亮的地位。因此,削弱元老派势力成为诸葛亮的当务之急。
在关羽北伐襄樊期间,诸葛亮故意不给予充分支援,甚至可能暗中默许东吴偷袭荆州。最终,关羽兵败身亡,荆州要地尽失。这一事件不仅除掉了心腹大患关羽,还连带导致张飞(因悲愤过度被部下刺杀)和刘封(因未救援关羽被刘备处死)的死亡。如此一来,蜀汉的勋贵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诸葛亮得以独揽大权。
其次,这是转移内部矛盾的高明策略。荆州失守后,蜀汉内部矛盾空前激化,特别是刘备对东吴的仇恨达到顶点。诸葛亮顺势推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成功将国内矛盾转向对外战争,避免了蜀汉因内斗而分崩离析。
更精妙的是,当刘备执意伐吴时,诸葛亮表面上极力劝阻,实则借此塑造自己深谋远虑的政治形象。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郁郁而终,诸葛亮以托孤重臣的身份独掌朝政,进一步巩固了权力基础。
最后,这是确保辅政地位的必然选择。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但若关羽在世,作为刘备结义兄弟的他必然成为首席辅政大臣,诸葛亮只能屈居次席。因此,确保自己在刘备死后成为唯一的托孤重臣,就成为诸葛亮的必然选择。
关羽在蜀汉的威望仅次于刘备,若他健在,年轻的刘禅很可能会更倚重关羽而非诸葛亮。因此,除掉关羽,诸葛亮才能实现大权独揽的政治抱负。
历史真相的重新审视
章太炎这一颠覆性的观点虽然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但结合诸多历史细节深入分析,确实存在令人信服的合理性。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略家之一,诸葛亮深谙权力斗争之道。他巧妙利用孙权之手除掉关羽,不仅沉重打击了蜀汉内部的勋贵集团,还借此成功转移国内矛盾、提升个人权威,最终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这段隐秘的历史真相,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