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柱
我是一名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30多年的秦俑人,很幸运参与了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以及博物馆的建设。30年来,我从每一个角度发现着、见证着、记录着秦兵马俑的精彩。我用20余万张照片记录了一把把青铜剑、一张张弓弩、一尊尊威武的将军俑和一个个绚丽的真彩秦俑的再现,记录了文物工作者让真彩秦俑得以留存的艰辛探索;记录着文物工作者将破碎成数百片的陶俑慢慢“复活”的不懈努力。我见证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发展变化,记录下秦俑人遗产守护道路上的马不停蹄和兢兢业业,也记录下五湖四海观众对奇迹的赞叹与热爱。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是秦始皇帝陵众多陪葬坑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秦兵马俑坑规模宏大、内涵丰富,三个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有各类栩栩如生的陶俑近7000件,战车百余乘,陶马600余件,兵器数万件。陶俑神态各异、形象逼真,风格浑厚、冼练,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秦俑雕塑是写实主义的艺术群像,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旷世之作。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今人,感染着每一个观者,面对整齐肃穆的秦代将士,很多人激动得难以言表。它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美术史最为直观的展示,也是世界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历经了五十个年头,在这半个世纪里,通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尘封两千多年的“秦军”逐渐显露真容。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大的惊喜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也将不断按动快门,用镜头为读者打开一扇扇回望历史的窗口。
(作者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曾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
专业点评
行业坚守30年
从考古队员到摄影家
点评人:陈团结(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在30年的摄影征程中,张天柱以非凡的执着与热爱,铸就令人动容的成绩。30年如一日,将镜头紧紧锁定秦兵马俑,用影像谱写了一曲历史与坚守的赞歌。
张天柱与秦兵马俑的缘分始于偶然。1978年,他进入秦俑考古队,从最初的考古绘图工作起步,后从事考古、发掘,与秦兵马俑朝夕相伴,被其宏伟军阵、威武形象所震撼。1994年,他拿起相机,从此开启了用镜头记录秦兵马俑的漫漫征途。
30年间,张天柱的镜头不仅对准了兵马俑威严的身姿、精致的细节,还捕捉到考古发掘的重要瞬间、文物保护工作的点滴进展,以及博物院的发展变迁。从兵马俑三号坑、二号坑的考古现场,到完成修复文物的惊艳亮相,再到游客们的惊叹神情,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他拍摄的20余万张照片,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生动展现了秦陵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历程。
秦兵马俑的拍摄绝非易事,光线的微妙变化、角度的精准选取,都关乎能否呈现出其神韵。为了捕捉到理想的画面,他常常在博物馆中等待最佳时机,反复观察、调整,精心构思。比如,在拍摄兵马俑的面部细节时,他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将陶俑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坚毅的神情完美呈现,让观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张天柱出版的《记录奇迹》一书被著名考古学家、秦陵博物院名誉院长袁仲一称赞为“一部鲜活的、多姿多彩的有关兵马俑的学术发展史”。这些作品不仅为研究兵马俑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也能让读者观赏到秦俑、秦陵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细节,激发了大众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