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的重要纪念年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烈士后人们发自肺腑的话语令人动容:我们纪念革命烈士,绝不是为了炫耀祖辈的荣光,而是要以中华民族子孙的身份表明我们的态度,更要让那些至今仍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右翼政客们明白,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纵观古今,放眼寰宇,这里是新史知天下栏目,专注于讲述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与重大时刻。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需要用一生来铭记的英烈后人,她就是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女士。
张廉云是张自忠将军的掌上明珠,在三个孩子中排行第三。她的二哥张廉静天资聪颖,17岁时考入黄埔军校,却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不幸感染伤寒,英年早逝。大哥张廉珍则育有七个子女,延续着张家的血脉。在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的整整十年间,他的子孙们始终保持着每周日举行家庭纪念仪式的传统。在这个庄重的时刻,全家人会肃立在将军遗像前,齐声诵读家训,用这种方式向那些企图否认侵华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宣告: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那个令人心碎的时刻:1940年5月,上海的《申报》刊登了张自忠将军阵亡的消息。当时年仅18岁的张廉云看到报纸后,天真地认为这一定是日军散布的谣言,她坚信父亲一定在前线打了胜仗。然而几天后,叔叔带着兄嫂们神情凝重地来到她的房间。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叔叔哽咽着告诉她:你父亲在前线...已经为国捐躯了...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将张廉云心中期盼父亲凯旋的美梦击得粉碎。她原本计划等父亲归来后要好好尽孝,却没想到等来的竟是永别。
更令人痛心的是,张廉云的母亲李敏慧女士当时正因癌症晚期在医院接受治疗。得知丈夫殉国的消息后,这位坚强的女性悲痛欲绝,毅然选择绝食七日,最终追随丈夫而去。李敏慧女士的殉夫之举绝非简单的封建礼教行为。虽然她是一位没有受过新式教育的传统女性,却比任何人都懂得家国二字的千钧之重。丈夫用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她也用生命表达了对国家、对丈夫最深沉的爱与忠诚,更用这种悲壮的方式激励着前线的抗日将士们奋勇杀敌!
对于刚刚成年的张廉云来说,这无疑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在安葬母亲时,她与家人们抱头痛哭,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让她感到泪水流尽的双眼仍在灼烧,仿佛心口被生生剜去了一块。但生活还要继续,父亲生前自强不息的谆谆教诲时刻在她耳边回响,支撑着她必须坚强地活下去。
张廉云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她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动人的篇章。她先是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毕业后毅然将父亲留下的北京胡同4号宅院改建成自忠学校。这所学校特别关照贫困家庭的孩子,对特别困难的学生更是减免全部学费,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父亲爱国爱民的精神。在教书育人的岁月里,她常常望着校园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仿佛看到了父亲欣慰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