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本】
与我国长期坚持的韬光养晦、低调务实的发展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自独立以来便高调宣扬其大国雄心,毫不掩饰对国际地位的追求。在南亚次大陆这片土地上,印度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和综合实力,毫无争议地成为地区内唯一的霸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印度在地区事务中屡屡展现出强势甚至霸道的作风,英美等西方强国却从未对其采取实质性制裁措施。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与制度性缺陷。
首先,印度社会最严重却最被忽视的问题,是其根深蒂固的买办阶级势力。
印度在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并未彻底清算殖民时期依附于英国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些集团包括昔日的土邦王公、宗教领袖、大地主等特权阶层,他们在殖民时期充当英国人的代理人,盘剥底层民众。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独立后这些本应被历史淘汰的封建残余势力不仅未受清算,反而通过民主选举制度获得了更大的政治话语权。在印度随后的国家建设中,这些从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既得利益者摇身一变,成为各党派的核心成员或地方势力的领袖。更可悲的是,印度社会似乎对这种畸形的权力结构习以为常。首任总理尼赫鲁虽出身精英阶层,深知这些买办阶级对国家发展的危害,却因阶级局限性选择默许其存在,这为印度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次,印度的发展道路充满矛盾与反复。作为二战后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印度其实拥有令人羡慕的先天优势:英国留下的工业基础设施、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竞相拉拢的国际环境。然而印度却像被宠坏的孩子,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它既高喊着要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又不愿脚踏实地改革落后的工业体系;既效仿苏联制定五年计划,又在首个五年计划失败后不思改进,反而变本加厉地依赖外援。这种矛盾的发展模式导致印度工业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而印度政府却利用美苏争霸的机遇,在南亚推行霸权主义——策动孟加拉独立、武力吞并锡金等行径,将其欺软怕硬的本质暴露无遗。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摇摆不定的骑墙做派,反而让印度成为冷战期间美苏都极力拉拢的对象。
第三,印度与其他亚非拉国家一样,深陷土地问题的泥潭。在未进行彻底土地改革的情况下,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发达国家尚可通过市场手段调节土地资源配置,但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陷入两难困境:既无力支付高昂的土地置换成本,又难以阻止外国资本对本国土地资源的掠夺。这种矛盾在印度铁路系统体现得尤为触目惊心——为节省建设成本,印度铁路长期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设施,导致每年约1.5万人命丧铁轨,这种对民众生命的漠视令人震惊。
综合来看,印度堪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博物馆:人才外流、买办横行、腐败丛生、霸权主义......这些病症在印度身上都能找到典型病例。西方国家对印度的纵容,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镜像认同——他们在这个前殖民地国家身上,看到了自己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影子。因此西方清楚地知道,以印度目前的发展模式,要构成实质威胁至少还需两三百年。反观中国,通过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以惊人的速度稳健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权力格局。这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使中国在西方眼中成为必须遏制的战略竞争对手,这也是中国面临全方位围堵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