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汉人要想获得王爵封号可谓难如登天。纵观整个清朝历史,朝廷册封的满族和蒙古王公贵族不计其数,但汉人获封王爵者却屈指可数,仅有五位幸运儿获此殊荣,且都集中在清朝前期。即便到了中后期,像曾国藩这样平定太平天国、为清朝立下再造之功的重臣,最终也未能获封王爵,足见清朝对汉人封王的严苛程度。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五位特殊的汉人王爷的生平事迹。
孔有德最初获封恭顺王,后晋封定南王。他原本是皮岛总兵毛文龙麾下得力干将,在毛文龙帐下效力期间,经常以皮岛为据点袭扰后金后方。毛文龙被袁崇焕处决后,朝廷派黄龙接管其部众,但孔有德与耿仲明不愿服从黄龙指挥,转而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1632年,孔有德奉命驰援被围困的祖大寿部,途中遭遇士兵哗变,他趁机发动兵变,回师围攻登州。在明朝大军围剿下,1633年四月,孔有德与耿仲明率部投降清朝。1636年,皇太极册封孔有德为恭顺王。清军入关后,孔有德为清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1647年获封定南王。1649年,他奉命征讨南明控制的广西地区,却不幸遭遇南明最骁勇善战的将领李定国。1652年七月,孔有德在桂林城陷入重围,城破被杀,成为首位被南明击杀的清朝亲王。
耿仲明先被封为怀顺王,后改封靖南王。他的早期经历与孔有德颇为相似,先是追随毛文龙,后投靠孙元化。在孔有德兵败时,他在登州城内响应,最终二人一同降清。1636年,耿仲明与孔有德、尚可喜同时获封王爵,被封为怀顺王。清军入关后,他参与镇压农民起义,1649年改封靖南王。同年,耿仲明与尚可喜联手进攻广东,行军途中被查出军中藏有逃亡农奴。这在清朝是重罪,加之耿仲明曾有前科,他自知难逃严惩,遂在江西境内自缢身亡。
尚可喜初封智顺王,后晋封平南王。他原本也是毛文龙部将,因与继任总兵沈世奎不和,于1633年率部渡海降清。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时,尚可喜受封智顺王,与孔有德、耿仲明并称三顺王。1644年随清军入关,1649年改封平南王。1650年,他率军攻陷广州城,此后坐镇广东二十余载。在几位降清汉王中,尚可喜的结局最为圆满。1676年其子尚之信发动兵变,夺取广东军政大权响应吴三桂反清,同年十月尚可喜安然离世。
吴三桂获封平西王,这位历史人物广为人知,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汉奸之一。他原是明朝山海关总兵,1644年北京陷落后,以替崇祯帝报仇为名引清军入关,结果引狼入室,让满清坐收渔利。此后吴三桂死心塌地为清朝效力,镇压农民起义,剿灭南明政权,1662年在昆明杀害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但由于三藩与台湾郑氏势力互相牵制,最终兵败。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建国号周,不久病逝。
孙可望获封义王,与其他四位有所不同。他原是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养子之首,张献忠战死后,以云南为基地与南明联合抗清。在孙可望治理下,云南经济得到发展,为李定国后来的抗清斗争提供了坚实后盾。然而李定国的战功引起孙可望嫉妒,二人爆发内讧。孙可望企图挟持永历帝,被回师救驾的李定国击败。兵败后,孙可望率残部降清,并向清廷透露南明虚实。顺治帝大喜,于1658年封其为义王,意图招降其他南明将领。但孙可望手中已无兵权,其王爵仅是清廷权宜之计。随着南明势力式微,孙可望很快失去利用价值,遭朝臣弹劾,备受冷落,1660年离奇死亡,传闻是被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