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在洛阳病逝,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三年后的公元223年,蜀汉开国君主汉昭烈帝刘备也在白帝城郁郁而终,临终前将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当这两位劲敌相继离殁时,最欣喜若狂的莫过于坐镇江东的孙权。在传统史家笔下,孙权常被描绘成偏安一隅的守成之主,似乎三国争霸的舞台只属于曹魏与蜀汉,而东吴不过是历史的配角。然而细究史料,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三国志·鲁肃传》中详细记载了孙权与谋士鲁肃的一段重要对话。当时孙权说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这番肺腑之言清楚表明,孙权绝非甘于偏安的庸主,他渴望效仿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成就一番匡扶天下的伟业。事实上,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展现的战略眼光,以及在夷陵之战中把握时机的决断力,都证明他具备雄主的潜质。
从寿命来看,孙权堪称三国时期的长寿冠军。他享年71岁,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比刘备多活了近30年,比曹操多活32年。如此漫长的在位时间,为何最终仍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孙权虽善于识人用人,但自身军事才能有限。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就是明证,当时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却被张辽以七千精兵击溃,留下了张辽止啼的典故。终其一生,除了平定南方蛮族外,孙权鲜有大规模对外用兵的成功战例。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实力对比。曹操生前已为曹丕奠定了坚实基础,北方经过多年经营,无论在人口、财力还是军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反观东吴,虽据有江东富庶之地,但疆域狭小,人口稀少,与曹魏存在明显差距。更关键的是,在孙权执政期间,曹魏有司马懿这样的奇才坐镇,蜀汉则有诸葛亮鞠躬尽瘁,两大劲敌都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加之孙刘联盟的政治约束,使得孙权难以对蜀汉用兵。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孙权纵有雄心壮志,终究难逃偏安东南的历史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