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是唐代宗大历年间著名的诗人,字幼公,出生于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一个世代隐居的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隐居不仕,家风清高,这对他后来诗歌中隐逸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戴叔伦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期拜当时著名学者萧颖士为师,潜心研读经史子集,为其日后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仕途上,戴叔伦历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为官清廉,颇有政声。晚年因厌倦官场纷争,上表自请为道士,归隐山林。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的《山居》《精舍对雨》等作品,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女耕田行》《屯田词》,展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戴叔伦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其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论诗名言,形象地阐述了诗歌意境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美学特征,这一观点对后世宋明时期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风清丽婉约,善于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抒发内心情感,如《兰溪棹歌》中凉月如眉挂柳湾的清新意境,《苏溪亭》里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朦胧美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边塞题材方面,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愿得此身长报国展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而《题稚川山水》《泊湘口》等山水诗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小雪》《过柳溪道院》等作品更以独特的季节感受见长,如花雪随风不厌看的冬景描写,时见梨花片片飞的春日光影,都显示出敏锐的观察力。
戴叔伦的思乡怀人之作也颇具特色,《湘南即事》中沅湘日夜东流去的无奈,《代书寄京洛旧游》里欲寄远书还不敢的踌躇,都写得真挚动人。在《春怨》《闺怨》等闺怨题材中,他善用梨花春雨掩重门等意象,将女子相思之情刻画得缠绵悱恻。晚年作品如《遣兴》明月临沧海,闲云恋故山更显淡泊超脱,体现了他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心境变化。
戴叔伦的诗歌创作继承了盛唐诗歌的传统,又开启中唐新变,在诗歌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既有社会写实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咏,更有深沉的人生感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