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关于赵云的记载令人深思。这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出身的猛将,身高八尺(约1.84米),仪表堂堂,是蜀汉阵营中难得的全能型将领。然而在史书记载中,我们却找不到民间传说中的白盔白甲、白马银枪的完美形象,这位在一吕二典三赵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民间排名中高居第三的常胜将军,其真实历史地位与民间声望形成了鲜明对比。
赵云自建安五年(200年)投效刘备以来,几乎参与了蜀汉所有重大战役。在赤壁之战后的战略扩张中,他协助刘备攻取荆南四郡;在入川之战时,随诸葛亮驰援益州,先后攻克江州、平定江阳、犍为等要地;汉水之战中,他率精兵大破曹军,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更难得的是,在夷陵之战前夕,年过六旬的赵云仍不顾个人安危,在永州及时接应败退的刘备。即便到了古稀之年,他仍以带病之躯参与诸葛亮北伐,在箕谷之战中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
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始终未获重用。刘备称汉中王时,仅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四方将军,而赵云仅得翊军将军这一杂号将军衔。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五虎上将之说,实为后世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将陈寿《三国志》中分传记载的五位名将合为一传,这种文学处理反而凸显了赵云在民间与史家心中的特殊地位。
赵云的军事才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显露。初出茅庐便与河北名将文丑战成平手,令当时在场的刘备一见倾心。史料记载,刘备与赵云初次相见便执手垂泪,不忍相离,甚至不惜与恩人公孙瓒产生嫌隙也要招揽这位年轻将领。这种超越寻常的器重,在长坂坡之战中得到充分印证。建安十三年(208年),当刘备在曹军追击下仓皇南逃时,赵云单骑返身杀入敌阵,在万军之中七进七出,不仅救出幼主刘禅,更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此战令赵云血染征袍的英姿永载史册。
汉中之战期间,赵云更展现出超凡的胆略。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仅率数十轻骑遭遇曹魏大军,临危不惧,单枪匹马杀入重围,救出部将张著后又返身再战。此役后,刘备赞叹子龙一身都是胆,蜀军将士尊称其为虎威将军。同年,当刘备欲为关羽报仇而大举伐吴时,赵云力谏:国贼乃曹操非孙权,应先灭魏则吴自服,这番极具战略眼光的谏言却未被采纳,导致蜀军在夷陵惨败。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此时也未支持赵云的正确主张,只是事后感叹:若法正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赵云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始终未能与其功绩匹配。刘备称帝时,张飞官至车骑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而赵云仅为征南将军。即便到诸葛亮主政时期,他的最高官职也仅是镇东将军,甚至晚节不保,因街亭之败连带被贬为镇军将军。这种待遇与同期魏延(征西大将军)相比都相形见绌,更遑论与关张马黄并列。
赵云身后哀荣也颇显凄凉。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已故将领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皆获追封,唯独遗漏赵云。直到次年经姜维等人力争,才追谥为顺平侯。这种待遇与赵云两次救驾(长坂坡救阿斗、夷陵败后接应刘备)的功绩形成强烈反差。
究其原因,首先是门第观念作祟。三国时期上品无寒门的社会风气,使出身寒微的赵云难获要职。其次,他从公孙瓒阵营转投刘备的时机(公孙瓒败亡后),难免让多疑的刘备心存芥蒂。更重要的是蜀汉权力格局:刘备最信任结义兄弟关羽、张飞,诸葛亮则偏爱荆襄士族,这种用人策略使赵云始终处于边缘位置。
历史不容假设,但若当初镇守荆州的是赵云而非关羽,若夷陵之战由赵云统兵,若街亭之战以赵云为先锋,蜀汉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赵云的一生,堪称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的最佳写照,他的遭遇折射出三国时代人才选拔的局限性与政治博弈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