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击溃了商朝军队。这场战役中,周军士气如虹,而商军则因纣王暴政早已军心涣散。当周军攻入朝歌时,商纣王正身着缀满美玉的锦袍,在鹿台宫殿中饮酒作乐。眼见大势已去,这位暴君命人堆满柴薪,点燃了这座耗费民脂民膏修建的奢华宫殿,最终在熊熊烈火中结束了自己荒淫无度的一生。
然而,商朝的覆灭并不意味着所有商族人都随之消亡。纣王的儿子武庚以及众多王室宗亲依然健在,更不用说数以万计的商朝遗民。面对这些前朝余众,周武王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召集了最核心的智囊团进行商议,其中包括德高望重的姜子牙、忠心耿耿的召公奭,以及他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
姜子牙主张采取铁腕政策,认为应该斩草除根,彻底清除商朝残余势力。召公奭则建议区别对待,只惩处有罪之人。而周公旦提出了最具远见的方案:让商朝遗民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只追究纣王一人的罪责。最终,周武王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不仅释放了被囚禁的商朝贵族,还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展现出开明君主的胸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武王不仅没有处死纣王之子武庚,反而将商朝故都朝歌一带封给他,允许他继续祭祀商朝先祖。这种灭国不绝祀的做法在当时实属罕见。不过,周武王也并非毫无防备,他派遣自己的三个弟弟在武庚封地周围建立封国,形成严密的监视网络,史称三监。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周武王去世后,武庚果然联合三监发动叛乱。更令人震惊的是,原本负责监视武庚的三位周朝亲王也卷入其中。这场被称为三监之乱的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在周公旦的亲自征讨下才得以平息。叛乱平定后,周公旦依然坚持灭国不绝祀的原则,选择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作为商朝祭祀的继承者,并将他封在商丘建立宋国。
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前就因多次劝谏纣王未果而选择离开朝歌。当周武王灭商后,他以肉袒面缚的谦卑姿态归顺新朝,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在宋国,微子启励精图治,深得民心,为后来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基础。
此外,商朝另一位贤臣箕子的故事也值得称道。他在商亡后不愿臣服周朝,带领部分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建立了政权。周武王尊重他的选择,并未强行征讨,这种宽容态度在当时实属难得。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周朝开创的灭国不绝祀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这种政治智慧不仅避免了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也为新政权赢得了民心。可惜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东晋末年遭到破坏,刘裕开创了诛杀前朝皇族的先例,导致后世朝代更迭时往往伴随着血腥屠杀。这种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