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岷江流域的深处,传说埋藏着一个规模惊人的巨大宝库,据考证这个宝库极可能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所遗留。经过专家团队多年不懈努力,这个传说中的宝藏终于重见天日,其出土文物的数量和价值都远超人们的想象。那么,这些珍宝是否真的属于张献忠?这个宝库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故事要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说起。这个依偎在岷江边上的宁静小镇,原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位当地村民在江滩上意外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银锭。更令人震惊的是,不久后又有村民从江水中打捞出了金光闪闪的金锭。这些贵重金属的相继出现,立即在村民中引发了轰动,大家纷纷卷起裤腿,跳入江中寻宝,一时间岷江边上演了众人摸宝的热闹场面。
这一异常情况很快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可能存在的珍贵文物不被破坏,文物局迅速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考古队伍。考古队分为两组:一组负责实地勘探挖掘,另一组则走访当地居民,收集相关线索。经过仔细勘察,专家们将挖掘地点锁定在岷江江口段。在考察周边环境时,他们意外在一片茂密的山林中发现了两尊保存完好的石雕——栩栩如生的石龙和石虎。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尊石雕的头部都正对着他们选定的江口挖掘点。
在距离石雕不远处,一块斑驳的石崖上刻着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数的神秘文字。这段古老的文字似乎暗示着江底埋藏着大量金银财宝,这更加坚定了考古队的信心。然而,就在准备开展挖掘工作时,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专家面前:岷江水流湍急,要想进行有效挖掘,必须先抽干江口的水域,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个挑战,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围堰筑堤的方案。这个在考古史上史无前例的工程动用了20台大功率抽水机,经过整整四个月昼夜不停的作业,才终于将围堰内的江水抽干。展现在专家眼前的是一片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河床,如此广阔的范围让挖掘工作变得异常艰巨。为了高效开展工作,考古队决定先使用探地雷达进行初步探测,将发出信号的重点区域标记出来。
在随后的挖掘中,考古队首先发现了一块珍贵的银册,经鉴定为明代皇室用品。紧接着,一枚刻有宽永通宝的日本钱币的出土让专家们倍感困惑。随着挖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金银珠宝和古代钱币重见天日,其中不乏成堆出现的珍贵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极为罕见的西王赏功钱币,这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王朝的奖章式货币,因其存世稀少,单枚的市场价值就高达200万元。
在河床中,金光闪闪的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随处可见,甚至还有精美的镂空麒麟纹金饰。随后出土的刻有天顺年号的金册,经考证为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的集中出现,印证了史书中关于张献忠富可敌国的记载。作为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张献忠通过连年征战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在后续的发掘中,最令专家兴奋的发现是一枚西汉时期的五铢钱。这种钱币曾在江西海昏侯墓中大量出土,如今出现在岷江底,更增添了这处遗址的神秘色彩。河床的沟壑中塞满了各种金银锭、金条和金块,数量之多令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都叹为观止。明代多位皇子的金册也在此被发现,足见张献忠当年掠夺的规模之大。
在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一段看似普通的圆木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在湍急的江水中保存完好的这段圆木,经清理后发现内部竟装满了银锭。这种专门用于运输银两的木制容器,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木鞘。
整个发掘工作历时五个月,共出土文物三万余件。公安机关还追回了部分被盗卖的文物,仅这些追缴文物的估值就高达五亿元。岷江江底这个名副其实的水下宝库,不仅印证了历史传说,更为研究明末社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