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嫡孙,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虽然延续了祖父的扩张政策,但战绩却远不如先祖辉煌。除了成功灭亡南宋外,元朝在远征日本、安南(今越南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战事中均遭遇挫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忽必烈对军事荣誉极为看重,其第九子脱欢就因在安南战事中屡次失利而遭到父亲的严厉惩罚——被终身禁止入宫觐见。那么,这位因战败而失去圣宠的皇子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镇南王脱欢的身世与使命
脱欢是忽必烈第九子,生于蒙古帝国鼎盛时期。1284年六月,这位年轻的皇子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被册封为镇南王,获赐象征王权的螭纽金印。这个封号本身就蕴含着忽必烈对南方疆域的野心。当时元朝正准备对拒不臣服的安南陈朝用兵。早在蒙哥汗时期,蒙古铁骑就曾南下征讨安南,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迫使安南表面臣服,承诺称臣纳贡、请罪内附。
然而安南的臣服只是权宜之计。当蒙古提出包括国君亲朝觐、派遣质子、编户造册、提供军役、缴纳赋税及接受达鲁花赤监管等六项严苛条件时,安南方面断然拒绝,甚至拒不提供元军过境所需的粮草与道路保障。至忽必烈灭南宋后,解决南方边患的条件已然成熟。于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决定派遣自己最器重的儿子之一脱欢挂帅南征,以期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南问题。
二、两次南征的惨痛教训
1284年冬,脱欢率领精锐元军分六路攻入安南。初期战事颇为顺利,在气候宜人的旱季,元军势如破竹,尤其在富良江(今红河)战役中重创安南军队。安南国王陈日烜为拖延时间,甚至不惜将胞妹安姿公主献给脱欢求和。随着战事推进,陈日烜再次惨败,几近被俘。但进入夏季后,热带疾病开始在军中蔓延,加之补给线过长,脱欢被迫下令撤军。
不甘失败的忽必烈于1286年专门设立征交趾行尚书省,调集十万水陆大军再度交由脱欢指挥。这次元军虽然取得一些战术胜利,但安南军队改变策略,依托复杂地形固守要隘,同时派出游击部队袭扰元军粮道。在湿热难耐的气候中,元军陷入困境,退路更被切断。经过惨烈战斗,脱欢虽侥幸突围,但损失极其惨重,副帅来阿八赤、樊楫及万户张玉等高级将领悉数战死。
三、父子决裂的悲剧结局
战报传至大都,忽必烈龙颜大怒。史料记载,因脱欢再伐安南无功,丧师辱国,被终身不许入觐。此前脱欢本应镇守鄂州,但因战事耽搁未能就任。1291年,这位失宠的皇子被贬至扬州。三年后忽必烈驾崩,至死都未原谅这个让他蒙羞的儿子。1301年,郁郁寡欢的脱欢在扬州病逝,由其子老章承袭爵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脱欢兵败后,忽必烈又派大将乌马儿三征安南。双方在白藤江爆发激战,据说江水为赤,但元军仍未能取胜。最终安南方面主动遣使请和,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以元朝的失败告终。历史表明,元军并非败于军力不足,而是难以适应症候、补给困难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其战斗力的发挥。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现实,也展现了忽必烈对军事荣誉近乎偏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