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初期,清政府推行了强制剃发易服等高压政策,对汉族民众实施了严酷统治,这些历史因素导致后世对清朝统治存在诸多负面评价,甚至以满清这一带有贬义的称谓指代。然而,客观评价历史需要全面考量,虽然清朝确实存在诸多弊政,但在国家疆域方面的贡献却不容忽视。正是经过清朝历代统治者的不懈努力,才奠定了现代中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基础。
关于明朝的疆域范围,学术界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不同学者提出的数据差异显著,从400多万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不等。但可以确定的是,明朝的疆域从未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这种争议源于明代疆域在不同时期的显著变化。明初洪武年间,由于许多地区尚未纳入统治,疆域相对有限。而到宣德年间达到鼎盛,除两京十三省的核心区域外,还包括关西七卫(管辖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辖西藏西部拉达克地区)以及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部分蒙古地区)。此时的明朝疆域东起日本海,西至印度次大陆,南抵中南半岛,北达戈壁沙漠,理论疆域约1000万平方公里。但值得注意的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实际上从未被明朝有效管辖。以西藏为例,明朝仅通过册封当地宗教领袖的僧官制度维持名义上的宗主权,既未派驻官员,也未驻军,这种松散的统治方式与藩属国无异。现存的明代中期地图也显示,当时的统治者仅将长城以内的两京十三省视为实际疆域。至于奴儿干都司辖区,随着后金崛起,在万历年间已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若扣除这些名义统治区,明朝实际控制区域不超过650万平方公里。 相较之下,清朝的疆域拓展成就更为显著。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到皇太极收服蒙古诸部,入关前的清朝已拥有可观疆域。入主中原后,清朝历代帝王持续开疆拓土:雍正时期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将青海正式纳入版图;在西藏地区,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建立政教合一制度,乾隆时期更创立金瓶掣签制度,强化中央对西藏事务的掌控。新疆的归附尤为艰难,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努力,特别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最终将新疆全境纳入版图。至此,清朝疆域达到极盛:西至帕米尔高原,北抵西伯利亚,东含库页岛,南括南海诸岛,统辖50多个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国家统一。虽然晚清因国力衰微丧失部分领土,但现存疆域的基础仍是清朝奠定的。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清朝在国家疆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