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大卿族瓜分的事件,史称“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视为春秋与战国时代的分水岭。据《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首次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一册封标志着晋国的分裂和战国时代的开启,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新阶段。
强卿的崛起与晋国的衰落
晋国作为周王朝最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最为亲近,政治根基稳固。其疆域位于黄河中游的肥沃平原,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和深厚的经济文化底蕴。自晋文公称霸中原以来,晋国长期维持着霸主的地位,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强盛的大国最终却被内部的大臣瓜分,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灭亡的主要诸侯国。
晋国的衰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早期,诸侯国通常将王室子弟分封为大夫,赐予封地,依靠血缘关系巩固统治。然而,晋国在公元前672年爆发了著名的“骊姬之乱”,晋献公为巩固权力,大肆迫害公子王孙,导致晋文公重耳被迫流亡。此后,晋国废除了分封公族的传统,史称“晋无公族”。晋文公即位后延续了这一政策,并在公元前633年设立六卿制度,由异姓大臣执掌军政大权。晋成公时期更是明确规定,将卿大夫的嫡子纳入公族体系并赐予封地。这一变革使得异姓贵族逐渐取代宗室,王室权力日渐式微,而卿大夫的势力则不断膨胀。
尽管晋文公凭借个人威望尚能压制卿族,但后世君主大多昏庸无能,沉溺享乐,再未出现如晋文公般的雄主。加之长期的争霸战争消耗了国力,权力逐渐落入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之手。这些卿族为扩张势力,不断对外征战,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已沦为傀儡,实权由六卿掌控。经过激烈的内部斗争,范氏和中行氏被消灭,剩余的四家卿族中,智氏实力最强,其首领智伯(智襄子)甚至萌生了取代晋国的野心。
智伯的野心与覆灭
智伯虽然势力庞大,但韩、赵、魏三家亦非弱者。为削弱对手,智伯假借晋公之名,要求三家各自献出百里土地和万户人口归公,并率先交出自己的封邑以示“表率”。韩康子和魏桓子因畏惧智伯的威势,被迫屈服,但赵襄子坚决拒绝,声称“乃先祖所遗,岂可轻易予人?”智伯以此为借口,联合韩、魏攻打赵氏。
公元前455年,智伯率中军,韩、魏分列左右,三路大军围攻赵氏据点晋阳。赵襄子采取守势,凭借坚固城防和精锐弓弩手坚守两年之久。智伯久攻不下,遂利用晋水筑坝蓄水,水淹晋阳城。洪水灌城后,赵氏陷入绝境,但智伯在视察水势时得意忘形,无意中提醒了韩、魏——他们的封邑安邑和平阳同样临水,今日晋阳之灾,或许就是他们的明日之祸。
赵襄子抓住韩、魏的隐忧,连夜派使者策反两家。韩、魏本就对智伯心怀忌惮,当即决定倒戈。三家里应外合,趁夜掘开堤坝反灌智伯军营。智军猝不及防,在洪水和三家的夹击下全军覆没,智伯本人也被擒杀。为永绝后患,韩、赵、魏联手剿灭智氏全族,瓜分其领地。
三家分晋与战国格局的形成
扫除智氏后,三家再无制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遣使至洛阳,逼迫周威烈王正式册封其为诸侯。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只得应允。至此,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三家废黜晋静公,彻底瓜分晋国残余土地。曾经叱咤风云的晋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韩、赵、魏与秦、楚、燕、齐并立,开启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新时代。
尾声:豫让的复仇
智伯死后,其门客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立志复仇。他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最终自刎而死,成为历史上“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这一悲壮的故事,也为三家分晋的宏大历史增添了一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