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魅力往往在于其不可预测性,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也常常会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战况。那些动辄质疑数十骑兵击溃上万敌军不可能的人,多半是缺乏历史知识的积累。事实上,在人类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比比皆是,下面我们就来细数几个令人震撼的战例。
在隋唐交替之际,有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猛将王君廓。虽然他的名声远不及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却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最惊人的战损比。在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中,他仅率领13名精锐骑兵,就成功击退了王世充麾下郭士衡率领的万余大军。这场战斗的胜利令唐高祖李渊都为之惊叹,亲口称赞道'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防御突厥入侵时,王君廓还创下了一战斩首、俘虏两千余突厥士兵,缴获五千匹战马的辉煌战绩。要知道当时整个唐军的战马总数也不过三万匹,这个数字绝对经得起推敲。
类似的神奇战例在西方也有记载。16世纪西班牙著名征服者科尔特斯在奥通巴战役中,仅带领15名骑兵就冲垮了数万阿兹特克人的军阵,并斩杀了敌军主将。虽然科尔特斯以掠夺者闻名,但他的部队主要还是依靠冷兵器作战。当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16匹战马、110名水手和553名士兵,真正的热兵器仅有13支火绳枪和4门轻型火炮,还有32名士兵使用弩弓作战。在骑兵冲锋时,这些热兵器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不过由于阿兹特克人从未见识过骑兵战术,这个战绩的含金量还是略逊于王君廓的壮举。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将领石亨指挥的紫荆关之战堪称经典。这位颇具争议的将军在战斗中率领数十名家丁护卫,其中包括他的侄子石彪,直接冲入也先的数万瓦剌大军阵中。这次出其不意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敌军的阵型,让也先束手无策。明军主力趁机跟进,大败瓦剌军队。仅这次冲锋就斩杀瓦剌骑兵数百人,而在整个北京保卫战和紫荆关之战期间,石亨所部累计歼灭、俘虏蒙古骑兵近两万人。相比之下,明末名将李成梁镇守辽东四十余年,总共才消灭两万余敌人,其最大战果1582年孤山之战也不过斩首1180余人。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有其独特的规律。严密的军阵部署虽然看似无懈可击,但一旦被小股精锐骑兵从意想不到的角度突入,往往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低级指挥官担心擅自行动会破坏整体阵型,而高级指挥官又缺乏现代通讯工具,无法及时调整万人军阵的部署。也先在面对石亨突袭时的犹豫不决,就是这种困境的典型体现。类似的情况在五代时期也屡见不鲜,就连老谋深算的朱温也曾被800沙陀骑兵打得狼狈不堪。
公元912年初,幽州刘守光被李存勖打得节节败退,病体初愈的朱温不得不调集大军驰援。虽然朱温号称拥兵五十万,前锋就有五万之众,却依然不敌李存勖的800沙陀骑兵。这些来自突厥部落的骑兵将部队分成多支小队,化装成梁军实施游击战术。他们不仅袭击了贺德伦的卫队,还在梁军大营纵火,切断交通要道,最终迫使朱温不得不撤军。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游牧民族的骑兵都擅长正面冲锋。匈奴、蒙古、契丹等民族往往避免与严阵以待的敌军硬碰硬。北宋时期就总结出契丹骑兵轻而不整退败无耻的特点,他们惯于让渤海人和汉人打头阵。尽管契丹人在10-11世纪称霸北方,却在公元988年留下了八万骑兵被宋朝静塞军骑兵击溃的耻辱记录。这些战例充分说明,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勇气、谋略与时机把握往往比单纯的数量优势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