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水代兵的战术被称为水攻,这是一种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特殊作战方式。军事家们通过掌握水流的特性,将其转化为克敌制胜的利器,在诸多战役中创造了辉煌战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战术就已初现端倪:魏、赵、韩三家联军在晋阳之战中,正是凭借水攻战术成功击溃智氏;而秦国名将白起也曾运用水攻战术一举攻破楚国都城。到了三国时期,水攻战术更是被发挥到极致,其中最为著名的三场水攻战役,竟有两场都是由一代枭雄曹操亲自指挥的。
第一场经典水攻战役发生在建安三年(198年)的下邳之战。当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东征徐州,讨伐长期与他为敌的吕布。战事进展神速,十月间曹军便攻陷彭城,生擒吕布麾下的彭城相侯谐。随后曹操乘胜追击,直逼下邳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吕布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出城迎战,却遭遇惨败,不仅损兵折将,连心腹大将成廉也被曹军俘获。接连受挫的吕布一度想要投降,但在谋士陈宫等人的极力劝阻下,又重整旗鼓再次出战,结果依然难逃败绩,只得退守城内。在冷兵器时代,坚固的城墙往往能发挥巨大防御优势,守城方仅需少量兵力就能抵御数倍于己的敌军。更令曹操忧虑的是,在联合刘备围攻吕布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防袁绍、袁术、刘表、孙策等各路诸侯的虎视眈眈。为求速战速决,曹操采纳了谋士荀攸、郭嘉的计策,决开泗水、沂水堤坝,引滔滔洪水灌城。在持续的水攻之下,下邳城内一片汪洋,守军士气日渐低落。同年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人发动兵变,生擒陈宫后开城投降。走投无路的吕布最终也只得束手就擒。战后,曹操处决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主要将领,同时收降了张辽、臧霸、孙观等猛将,成功掌控了徐州地区。
第二场著名水攻战役是建安九年(204年)的邺城之战。当年二月,曹操率军渡过洹水,恰逢袁尚与袁谭兄弟内讧。袁尚率主力攻打袁谭,仅留苏由、审配镇守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苏由闻听曹操大军压境,立即献城投降。曹操命曹洪继续围攻邺城,自己则亲率精锐连克毛城尹楷和邯郸沮鹄的守军。易阳县令韩范、涉县长梁歧见大势已去,也纷纷开城归顺,被曹操封为关内侯。五月间,面对经营多年的邺城坚城,曹操深知强攻不易,便下令毁弃土山、填平地道,转而采用水攻战术,决开漳河大堤引水灌城。滔滔洪水冲入城中,导致城内军民死伤,饿殍遍野。袁尚闻讯急忙回师救援,在滏阳河畔扎营,却被曹操大军团团围住。惊慌失措的袁尚请求投降遭拒,只得趁夜突围而逃,其部众四散溃败。八月,审配的侄子审荣暗中打开东城门,曹军趁势攻入邺城,斩杀守将审配。入城后,曹操亲自到袁绍墓前祭奠,厚待袁绍家眷,不仅归还了袁家产珍宝,还赐予丝绸布匹,妥善安置了袁氏族人。
第三场水淹七军之战可谓家喻户晓,其知名度远超前两场战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挥师北伐,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刚从汉中战场撤军的曹操闻讯,立即派遣大将于禁统领七军三万人驰援樊城。当时樊城尚未被围,曹仁命于禁、庞德在樊城以北安营扎寨。不料八月间连降暴雨十余日不停,汉水暴涨泛滥成灾。关羽抓住这天赐良机,率领水军乘船出击,大破曹军。于禁被迫投降,庞德、浩周、东里衮等将领被俘。关羽本想收服猛将庞德,却遭严词拒绝,只得将其处斩。此战曹军援兵全军覆没,驻守樊城的曹仁也陷入重围。关羽水军乘胜进逼,战船直抵樊城之下,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形势岌岌可危。这场经典的水战充分展现了关羽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水攻战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