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1年至1905年春夏之交的这段历史时期,时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按照西方先进的军事训练方法,成功编练了六支新式陆军,史称北洋六镇。这六镇新军中,第一镇主要由八旗子弟组成,第五镇则驻扎在遥远的山东,这两镇与袁世凯的关系相对疏远。而其余四镇则完全被袁世凯的亲信所掌控,成为只听命于袁世凯的嫡系部队。
清廷对袁世凯掌控如此重要的现代化军队深感忧虑。作为汉族大臣掌握如此精锐的新军,自然会引起朝廷的猜忌。当时实际掌权的慈禧太后虽然性格多疑、手段老辣,善于在满汉大臣之间维持平衡,但也不得不承认袁世凯的能力。尽管慈禧并不情愿将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完全交给一个汉人,但她自信能够掌控局面,因此迟迟没有对袁世凯采取行动。
1908年11月,随着慈禧太后的驾崩,年幼的宣统帝即位,由其生父摄政王载沣执掌朝政。袁世凯深知自己与载沣素有嫌隙,便以足疾为由主动请辞,回到河南彰德老家养病。载沣抓住这个机会,立即将北洋六镇从直隶总督府划归陆军部直接管理,并开始着手清除袁世凯在军中的影响力。然而直到清朝灭亡,这项去袁化的改革都未能取得实质成效。
载沣掌权后,大力提拔皇室少壮派,不仅打压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大臣,就连满族大臣中的政敌也不放过。时任陆军部尚书的铁良是满族大臣中少有的能臣,在旗人中素有知兵的美誉。他早年协助袁世凯编练新军,长期掌控第一镇。在慈禧时期,铁良就曾与袁世凯展开激烈较量,成功收回了部分军权。但就是这样一位重臣,却因与载沣政见不合而被贬为江宁将军,其亲信也被逐出京城。
在军事人才方面,袁世凯的北洋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军官。而清廷则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只能寄希望于留日归来的学生。这些留学生如吴禄贞、蓝天蔚、阎锡山等人,大多受到革命思想影响。虽然有人举报他们的危险倾向,但清廷苦于缺乏合适人选,只能暂时任用。
清廷的去袁化行动可谓雷厉风行。先是撤换了第六镇统制赵国贤,后又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调离段祺瑞。然而即便连续更换两任统制,第六镇官兵仍对袁世凯忠心耿耿,对新任统制吴禄贞阳奉阴违,最终导致吴禄贞遇刺身亡。其他各镇如王士珍、冯国璋等部队,对袁世凯的忠诚更是丝毫未减。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清末新政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一方面,清廷试图通过改革维持统治;另一方面,袁世凯通过编练新军积累了强大的军事资本。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满汉矛盾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都在加速着这个古老帝国的瓦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