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十六年正月初一(公元253年2月),汉寿城中灯火通明,蜀汉大将军费祎正在举办岁首大会,宴请群臣。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欢乐的宴会竟然会成为一场改变三国格局的悲剧现场。
除夕的喜庆气氛还未完全散去,汉寿城内张灯结彩,大将军费祎的府邸更是热闹非凡。作为蜀汉的实际执政者,费祎按惯例在新年第一天宴请文武官员,共同庆祝佳节。
宴会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费祎心情愉悦,与前来敬酒的官员们谈笑风生,多饮了几杯。在酒精的作用下,这位平日谨慎持重的大将军也不免有些放松了警惕。
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席间有一双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那就是左将军郭脩(又称郭循)。当费祎醉意朦胧之际,郭脩突然暴起,手持利刃直刺费祎。顷刻间,血溅宴席,费祎倒地身亡。这场突如其来的刺杀,不仅结束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生命,也改变了蜀汉政权的命运轨迹。
蜀汉四相,栋梁之材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他年少丧父,依靠族父伯仁生活,后来随伯仁入蜀,留在益州。
费祎早年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沉稳的性格。他与董允齐名,并且深受诸葛亮器重。有一次,董允和费祎一起参加许靖之子的葬礼,董允因为父亲只给他们安排了一辆简陋的鹿车而面露难色,而费祎却坦然自若地先上了车。
到达葬礼现场后,诸葛亮等众多高官都已到场,车辆都很华丽,董允仍然显得很不自在,而费祎却始终淡定从容。这件事让董允的父亲董和感叹道:“我原本不知道你们两个孰优孰劣,今天终于明白了。”
费祎的才华在外交场合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多次出使东吴,面对孙权、诸葛恪等善于言辞之人的刁难,总能从容应对,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不失礼节。
孙权对他十分赏识,曾对他说:“您是天下贤德之人,必定能成为蜀汉的股肱之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
在蜀汉内部,费祎也展现了出色的协调能力。当时魏延和杨仪关系恶劣,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经常发生激烈争吵,甚至魏延有时会举刀指向杨仪。
费祎常常坐在他们中间,进行劝解,从而保证了诸葛亮在世时两人都能各尽其才。
北伐之争,将相失和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先后执掌蜀汉朝政。费祎继承诸葛亮遗志,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恢复国力。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个坚定主张北伐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他就是姜维。姜维原是曹魏将领,后来投降诸葛亮,深受诸葛亮赏识和栽培。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北伐派的代表人物。
费祎与姜维在战略方针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姜维是坚决的主战派,一直想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大举北伐。而费祎则是现实主义者,对蜀汉的国力有清醒的认识。
费祎曾经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都远远不如丞相诸葛亮;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更何况我们呢?不如保国安民,敬守社稷,等待有能力的人出现,不要指望侥幸取胜。如果不如意,后悔就来不及了。”
费祎不仅口头反对,在实际行动上也对姜维的北伐计划进行了限制。每次姜维想要兴兵北伐,费祎总是加以制约,给他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
这种战略上的分歧,使得蜀汉高层内部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势力。以费祎为代表的务实派主张积蓄国力,而以姜维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希望继续北伐事业。这两种观点的冲突,为后来的刺杀事件埋下了伏笔。
降将郭脩,神秘刺客
郭脩(又名郭循),凉州西平人,是这次刺杀事件的核心人物。关于他的身份,历史记载存在一些矛盾。
根据《三国志》记载,郭脩本是曹魏的中郎将。在一次与蜀汉的战争中被姜维俘虏,随后投降了蜀汉。刘禅对他相当优待,封他为左将军。
然而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郭脩只是“西州一男子”,并没有受到曹魏政权的特别恩惠。裴松之甚至怀疑其中郎将的身份可能是曹魏事后追封的。
令人疑惑的是,如果郭脩真的只是一个普通平民,为什么刘禅会封他为左将军这样的高职?左将军是军队高级将领,比杂牌将军地位高得多,不太可能授予一个普通降卒。
据《魏氏春秋》记载,郭脩投降蜀汉后,其实一直心怀异志,不愿意真正臣服于蜀汉。他最初的目标甚至是蜀汉后主刘禅。
郭脩几次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机会,一边拜贺一边向前靠近,希望接近刘禅行刺,但都被刘禅身边的侍从阻挡,无法得手。
在无法接近刘禅的情况下,郭脩不得不改变目标,将目光投向了蜀汉的实际执政者费祎。这就引出了延熙十六年正月的那场惊天刺杀。
新春宴会,血溅当场
延熙十六年正月初一(公元253年2月),费祎在汉寿(今四川剑阁东北)举行岁首大会,邀请群臣共庆新年。这是当时蜀汉官场的常规活动,谁也没有想到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当时正值春节,宴会上气氛热烈,官员们相互敬酒,畅谈欢笑。费祎作为主人,自然成为了众人敬酒的焦点。他性格宽和,来者不拒,很快就喝得酩酊大醉。
郭脩作为左将军,也参加了这次宴会。他看到费祎已经醉得神志不清,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众人都不防备的瞬间,郭脩突然拔出暗藏的利刃,向费祎刺去。
《三国志·费祎传》以简洁的文字记载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
宴会现场顿时大乱,卫士们迅速上前制住了郭脩。费祎因伤势过重,不久便去世了。郭脩自己也当场被蜀汉军士杀死,这起突如其来的刺杀事件,震惊了整个蜀汉朝廷。
费祎之死不仅是一位重要人物的死亡,更意味着蜀汉政治格局的巨变。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相继执政,蜀汉得以休养生息十余年。费祎死后,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追封褒奖,魏国表态
刺杀事件发生后,曹魏方面的反应耐人寻味。直到七个月后的同年八月,魏帝曹芳才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威侯。
诏书中称赞郭脩“砥节厉行,秉心不回”,并将他的行为与历史上著名的刺客聂政和傅介子相提并论:“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
曹芳还下令让郭脩的儿子继承爵位,加拜奉车都尉,并赏赐“银千鉼,绢千匹”。这种隆重的追封和褒奖,显然是在肯定郭脩刺杀费祎的行为。
但是曹魏朝廷的反应速度令人怀疑——为什么要在事件发生七个月后才做出反应?如果郭脩真的是曹魏派出的刺客,为什么不在事件发生后立即表态?
这种延迟反应可能表明,郭脩的行动并非曹魏官方策划,而是他个人决定。曹魏方面可能是在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宣传忠君爱国的良机,才决定大力表彰郭脩的行为。
还有一种可能是,曹魏方面需要时间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并评估费祎之死对蜀汉政局的影响,然后再决定如何回应这一事件。
历史疑点,众说纷纭
费祎被刺事件充满了疑点,历史上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和猜测。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就提出了三点质疑。
首先,郭脩只是“西州一男子”,并没有受到曹魏政权的特别恩惠,为什么他要为曹魏如此尽忠?如果他真的想为曹魏尽忠,当初被俘时就应该殉国,而不是先投降再行刺。
其次,曹魏和蜀汉虽然是敌国,但并没有像春秋时期智伯与赵襄子那样的深仇大恨。曹芳将郭脩比作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而行刺赵襄子的刺客),显得有些牵强。
第三,刘禅和费祎都不是杰出的政治家,刺杀他们对时局不会产生根本性影响。也就是说,郭脩的刺杀行动意义有限。
除了裴松之提出的疑点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郭脩真的是曹魏派来的刺客,为什么曹魏不在费祎死后立即表态,而是要等七个月才追封郭脩?
这些疑点使得费祎被刺事件变得扑朔迷离,也引发了后世对刺杀背后真相的种种猜测。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观点分别指向曹魏和姜维。
谁是主谋?两种推测
关于费祎被刺的幕后主使,历史上主要有两种推测。一种认为曹魏策划论,郭脩是曹魏派出的死士,另一种则认为姜维幕后论,姜维可能是幕后主谋。
支持曹魏策划论的观点认为,郭脩本是曹魏中郎将,被俘后假意投降,实则寻找机会行刺蜀汉高层。这种观点以曹魏事后追封郭脩为重要证据。
但是这一观点也有难以解释的地方。费祎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在他执政期间,蜀魏之间相对平静,几乎没有大规模冲突。曹魏正乐得享受这种和平状态,为什么要刺杀费祎,让主战的姜维上台呢?
而且,如果真是曹魏官方策划,为什么不在事件发生后立即表态肯定郭脩的行动,而要等七个月才追封?这种延迟反应不符合常理。
支持姜维幕后论的观点认为,姜维可能是刺杀费祎的幕后主谋。这种观点的支持者提出了几个理由。
首先,费祎死后,姜维是最大受益者。费祎生前一直限制姜维的北伐行动,每次只给他不到一万的兵力。费祎死后,姜维很快就率数万人出兵北伐。
其次,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有培养死士的习惯,具备策划刺杀行动的条件。
再者,郭脩是姜维俘虏并引荐给蜀汉朝廷的,两人之间可能有某种不为人知的关系。
但是这种观点也缺乏直接证据。《三国志》等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姜维与刺杀事件有关。而且费祎虽然限制姜维的兵力,但两人都是诸葛亮培养的人才,关系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费祎之死,蜀汉转折
无论幕后主使是谁,费祎之死都是蜀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十三年,费祎执政六年,期间蜀汉基本采取守势,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费祎死后,姜维独掌军权,开始大规模北伐。他从253年夏天开始,几乎连年出兵,被称为“九伐中原”。
这些北伐行动消耗了蜀汉大量国力,使得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人精心积累的资源被逐渐耗尽。蜀汉百姓负担加重,国力日益衰弱。
可以说,费祎之死结束了蜀汉的相对稳定期,开启了姜维连年北伐的阶段,最终导致蜀汉国力空虚,为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埋下了伏笔。
如果费祎没有被刺,蜀汉可能会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三国鼎立的局面或许会持续更长时间。一次刺杀事件,就这样改变了整个三国历史的走向。
历史谜团,永无答案?
千百年来,费祎被刺的真相一直是个历史谜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确定郭脩究竟是自发行动,还是受他人指使;如果是受人指使,指使者究竟是曹魏还是姜维。
现有的史料无法给出确定答案。《三国志》等正史只记录了刺杀事件本身,没有提及幕后主使。裴松之虽然提出了质疑,但也没有明确指出他怀疑的对象。
也许郭脩真的如曹魏诏书所说,是出于对曹魏的忠心而行动;也许他是对蜀汉政权怀有个人怨恨;又或者他真的受了某方势力的指使。
历史记载的缺失使得这个事件永远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我们只能根据现有史料进行合理推测,但很难得出确定的结论。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费祎被刺事件就像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虽然我们能看到它激起的涟漪,却很难看清投掷者的真实面目。
公元253年那个正月里的清晨,郭脩拔出匕首刺向费祎的那一刻,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行动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蜀汉的国运随着费祎的倒下而急剧转折,从休养生息转向连年北伐,最终走向灭亡。
曹魏朝廷七个月后的诏书飞马传报各地,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谥号“威侯”。而在蜀中,姜维终于得以率领数万大军出石营北伐,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却也加速了蜀汉的衰亡。
历史的真相已经随着当事人的逝去而永远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只剩下这些片段记载和无数猜测,供后人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