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作为中国大陆、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之间的重要海域,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其海域南北纵跨约 2000 公里,东西横越约 1000 公里,总面积达 350 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领海面积约 210 万平方公里。翻开中国地图,南海九段线清晰可见,部分海域虽邻近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但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大群岛,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主权归属,并非空口之谈,而是由数千年历史沉淀的铁证所支撑。
当中国已迈入成熟文明社会时,东南亚多数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这种发展差异,让中国成为南海诸岛最早的发现者与命名者。早在古代,中国人便将南海称为 “涨海”,形象描述其潮汐涨落的特点;《异物志》中,又将南海的岛、暗沙、礁统称为 “崎头”,为这些海域地貌留下早期记录。
到了宋代,随着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对南海的认知更为深入,对诸岛的命名也愈发系统。北宋时期,南海诸岛被统一称作 “万里石塘”;南宋时分类更细,东沙、中沙、西沙群岛被称为 “千里长沙”,南沙群岛则单独命名为 “万里石塘”,这种命名体系,体现了当时对南海诸岛地理分布的清晰认知。
仅 “发现” 不足以界定主权,而 “开发与居住” 的痕迹,更能证明中国与南海诸岛的紧密联系。1947 年,考古队在西沙群岛发现了从唐朝到明朝的铜币;1974 年,甘泉岛又出土了唐宋时期中国渔民的居住遗址。此外,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等多个岛屿,均发现过中国古代文物,这些遗存无声诉说着中国渔民在此活动的历史。至清朝,不少沿海居民甚至在南海岛屿建立了固定居民点,让南沙群岛成为中国渔民世代捕鱼、居住的家园。
这种场景,也被外来者的记录所佐证。1894 年英国海军部出版的《中国海指南》,详细记载了中国渔民在南沙、西沙群岛的日常活动;日本学者小仓卯之助在其著作《暴风之岛》中,也提到抵达南沙群岛时,亲眼见到中国渔民在此居住的景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早期也普遍将南海与中国关联 —— 元朝时阿拉伯人称之为 “中国海”,明朝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标注为 “大明海”,清朝时期日本人称其为 “中国海”“大清海”,欧美国家的地图同样以 “中国海” 命名这片海域,足见国际社会早期对南海归属中国的共识。
从宋代开始,中国便已将南海纳入领海范畴,并开展实际管辖。宋代的巡海水师,常将巡逻范围延伸至 “九乳螺洲”(即今日西沙群岛),以军事巡逻的方式维护海域主权;元朝时,南海诸岛正式划入帝国版图,朝廷还在西沙群岛设立 “南海测影所”(位于北纬 16 度),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强化对这一区域的管控,这是中国在南海实施行政与科研管理的重要例证。
明朝因推行海禁政策,曾将南海诸岛视为 “海外番邦”,对移民海外的渔民采取强制迁回或不认其国籍的做法,这种政策虽一度削弱了中国在南海的民间基础,却并未中断对南海主权的主张。
三沙市
清朝时期,对南海的管辖力度再度加强。1710 年至 1712 年,广东水师开始在南海常态化巡逻,重点肃清海盗;即便嘉庆年间海盗基本被肃清,巡逻仍未停止,且范围逐步扩展至南沙群岛,形成了稳定的海域管控体系。面对外来势力侵扰,清朝也始终坚定维护主权:1883 年,德国间谍船擅自进入西沙群岛,清朝提出严正抗议,迫使德国船队撤离;1907 年,日本人企图侵占东沙群岛,同样因清朝的强烈反对而被迫退出。此后,两广总督张人骏专门派人勘察西沙各岛,并在 14 个岛屿上立碑命名,以官方行为明确主权归属。
除了管辖,清朝还积极推动南海资源开发:设立西沙群岛办事处(后改为广东劝业道办理),统筹资源利用;1911 年,广东宣布西沙、南沙群岛隶属于崖县,并派遣人员登岛调查,制定开发计划。虽因辛亥革命爆发,这些开发举措未能完全落地,但清朝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与开发意图,已形成完整的历史链条。
辛亥革命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管理进入新阶段。民国政府虽国力有限,却从未放弃对南海的管控 —— 不仅正式规范了南海诸岛的名称并向国际宣告,还延续了巡逻传统。1947 年,中国军队在南海巡逻时,发现了 1912 年、1921 年留下的勘察纪念碑,印证了民国时期对南海的持续关注。
在资源开发层面,1916 年至 1927 年,广东政府组织商人赴西沙群岛开发磷矿;面对日本试图派人勘察矿产的举动,中国坚决反对,迫使日方撤走。1928 年,为保护磷矿资源,广东政府派遣 “海瑞” 号军舰赴西沙群岛巡逻,以军事力量保障开发活动与主权安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外来势力趁机觊觎南海:法国利用中国新军阀混战与日本侵华的局势,侵占西沙、南沙群岛,将其划归法属印度支那,这也成为后来越南插手南海问题的历史源头;1938 年,法国制造 “九岛事件”,甚至图谋占领海南岛,所幸不久后法国被德国占领,其殖民体系瓦解,在南海的势力也随之退出。1941 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控制东南亚,暂时占据南海诸岛,但这只是二战期间的短暂军事占领,并非主权变更。
二战结束后,中国开启南海主权的正式恢复与确立进程。1946 年 12 月,中国派遣 4 艘军舰赴南海勘察,正式接收南沙群岛主权,并设立南沙管理处;1947 年,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中国领土最南端为北纬 4 度的曾母暗沙,同时划定 “十一段线”(后调整为 “九段线”),以地理界限清晰界定南海主权范围。这一过程得到国际社会认可,1952 年,日本政府在《旧金山和约》相关声明中,正式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及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要求,并将其归还中国。此后,日本、英国、德国、美国、苏联等国的众多图书资料,均明确记载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共识。
不过,战后部分势力仍试图挑战中国主权:1947 年法国重启对南海的野心,派遣军队进驻;1950 年海南解放后,法国又派 600 人进驻西沙群岛。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结束后,越南继承其在南海的扩张政策,开始占据岛屿;随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相继加入,抢夺南海岛屿,最终形成了今日南海问题的复杂局面。从最早发现命名,到古代持续管辖,再到近代主权确立与维护,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证据确凿。这份由历史、法理与国际共识支撑的主权,是中国不可动摇的核心利益,也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深刻认知与坚定守护。
下一篇:原创 岳飞能多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