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来唠唠历史上超震撼的事儿 —— 鉴真东渡。这鉴真和尚,为了去日本传法,那可是历经了六次失败,却硬是咬着牙不放弃,这到底是为啥呢?为啥他就对去日本传法这事,这么执着呢?
鉴真出生在唐朝,那时候的唐朝,国力强盛得很,文化也是灿烂辉煌,到处都透着自信和包容。鉴真呢,从小就接触佛教,后来更是成了精通戒律的高僧。他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了,可就在这时候,日本那边来人请他去传法。
当时日本的佛教啊,有点乱糟糟的。虽说佛教从 6 世纪中期就传过去了,历代统治者也挺支持,可受戒制度混乱得很,律宗势力薄弱,也缺律学戒师。为了改变这情况,日本遣唐留学僧荣叡和普照,就带着聘请律学戒师的使命,来到了中国。他们在洛阳、长安一边学习,一边找合适的高僧,这一找就是 10 年,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鉴真身上。
742 年,荣叡和普照跑到扬州大明寺拜见鉴真,转达了日本那边的迫切需求,还有朝野对鉴真的敬仰,恳请他去日本讲律授戒。鉴真一听,就想起日本长屋王造的千件袈裟,那袈裟缘上绣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他觉得日本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就动了去日本传法的心思。他当时就问在场弟子,谁愿意跟他去日本传法,结果大伙都不吭声。为啥呢?因为那时候去日本,简直就是拿命冒险。造船技术不行,又没掌握季风规律,穿越东海,十有八九船毁人亡。弟子祥彦就说,日本太远,性命难存,沧海茫茫,百无一至。但鉴真为了弘扬佛法,那决心坚如磐石,他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就这一句话,感动了弟子,祥彦、道航等 21 人当即表示愿意追随。
从这开始,鉴真就踏上了那艰难无比的东渡之路。第一次东渡,眼瞅着船造好了,东西也备齐了,结果因为内部矛盾,有人跑去衙门诬告他们造船出海、与海盗勾结。这一下,道航、荣叡、普照都被拘禁,船也被没收,第一次东渡就这么夭折了。
可鉴真没灰心,第二次又准备。四个月后,他们从扬州扬帆起航,结果船到长江口附近,就遭遇恶风巨浪,船触礁破损,东西全被浪卷走,众人只能狼狈登岸。大冬天的,天寒风急,饥寒交迫,第二次东渡又失败了。
但鉴真还是不放弃,接着准备第三次东渡。这次航行没几天,就遇上大风浪,只能抛锚。好不容易等风小了再起航,结果船又触礁,经卷、佛像啥的全散落海底,好多人还丢了性命。活着的人被困荒岛,最后还是渔民发现禀告官府,才被救上岸,安排在阿育王寺,第三次东渡又黄了。
鉴真在阿育王寺住下后,附近寺院的僧人都来请他讲律授戒。他一边讲法,一边为第四次东渡筹集资金、置办物品。因为江浙不好出海,他就打算南下从福州出发。可没想到,众信徒担心他安危,怕律宗受损失,灵佑就联合各大寺院三纲,向官府申诉阻拦。结果鉴真一行被官府半途截回扬州,还被软禁起来,第四次东渡也泡汤了。
一晃 3 年过去,官府监视松了些,荣叡、普照又来找鉴真商议第五次东渡。这次在东海折腾了好久,物资耗尽,淡水都没了,每天只能喝少量海水,好多人都生病了。更惨的是,荣叡患病去世,鉴真自己也患眼疾失明,弟子祥彦也因病离世。可即便这样,鉴真东渡传法的念头,还是一点没动摇。
终于,753 年,66 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等 38 人,搭乘日本遣唐使团归国的船只,第六次东渡。这次,他们终于成功抵达日本。
咱就说,鉴真为啥这么执着呢?我觉着啊,首先肯定是他那普度众生的佛法思想在支撑着他。在他心里,传播佛法、拯救众生是最重要的事,日本佛教混乱,正需要他去弘扬正统佛法,规范佛教界。就像他自己说的,为了法事,不惜身命。
还有就是当时唐朝开放的大环境影响了他。那时候朝野积极对外交流,鉴真也深受这种开放、坦荡胸襟的熏陶,让他意识到和外国人友好交往、传播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哪怕历经千难万险,也要去日本传法。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那可太大了。他创立了日本律宗,规范了日本佛教界,设立戒坛,还建造了唐招提寺,成为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除了佛教,他还把中国的建筑、医术、刺绣、漆器等先进技术带到了日本,对日本天平时代的建筑、雕塑、医药、书画、汉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763 年在日本圆寂,可他留下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家人们,你们对鉴真东渡这事,有啥想法呢?是不是也被鉴真这执着的精神震撼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