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富有哲理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象地揭示了世事变迁的无常。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往往在时代变革中沦落至穷困潦倒的境地。清朝覆灭后,昔日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失去了朝廷俸禄,许多人不得不变卖祖传家产度日。然而在这群没落贵族中,也不乏奋发图强之人,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妹爱新觉罗·韫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韫颖于1913年降生于紫禁城内廷,是末代摄政王载沣的掌上明珠,在皇室中排行第三,宫人们都恭敬地称她为\"三格格\"。由于与溥仪同出一母,这位皇帝兄长对她格外宠爱,不仅亲自教导她读书习字,还赐予她\"秉颢\"这个雅致的字号。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皇室成员被迫迁出紫禁城,韫颖随兄长移居天津张园。在天津租界那段相对平静的岁月里,兄妹二人常常在花园里打网球消遣,或是一同研习日语,为未来做着准备。
1932年,19岁的韫颖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时刻。溥仪以长兄如父的身份,将她许配给了前清重臣荣源之子、皇后婉容的胞弟润麒。当时溥仪已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婚礼遂在长春隆重举行。然而新婚燕尔仅月余,润麒就被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韫颖不得不随夫东渡。在日本期间,这位前清格格受到了皇室贵族的热切关注,不仅被推举为妇女会名誉会长,还经常受邀到皇室成员府邸教授中文,其中就包括裕仁天皇的弟媳。
异国他乡的生活让韫颖倍感压抑,她通过频繁给溥仪写信倾诉思乡之情,这些情真意切的家书后来被溥仪精心装订成册。1933年,韫颖借回国省亲之机毅然选择留在故土,从此拒绝再赴日本。其夫润麒学成归国后,在伪满政权担任高等军事学校中校教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韫颖随伪满皇室仓皇逃往大栗子沟,在混乱中与丈夫失散。
为了给丈夫留下寻亲线索,韫颖带着三个年幼的子女历尽艰辛回到北京,与婆婆相依为命。但家族产业早已荡然无存,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顿。1951年接连遭遇公公和婆婆去世的打击后,韫颖靠着分得的几间老宅的微薄租金艰难度日,常常需要变卖家中细软来维持生计。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54年。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的章士钊在琉璃厂旧书摊偶然发现了韫颖写给溥仪的信札。被其文采所动的章士钊通过韫颖的叔父载涛打听她的近况。当载涛指着街头一个正在叫卖香烟的憔悴妇人时,章士钊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的皇室格格。深受触动的章士钊立即让韫颖撰写自传,并亲自将材料呈递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阅后批示转交周恩来总理酌情处理。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韫颖被安排担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956年,经特批的韫颖随叔父载涛前往抚顺战犯管理所探望了正在改造中的溥仪。更令人欣慰的是,1957年其夫润麒也获释归家,离散多年的家人终得团聚。在溥仪众多兄弟姐妹中,韫颖的晚年生活可谓最为安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