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卓越的政治家和革命领袖。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任大总统,他虽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未能实现政治理想,但其毕生心系国家发展,在诸多重大国策上都有独到见解。其中关于首都选址的思考尤为深刻,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在民国建都问题上,孙中山先生最初并不赞同定都南京。他认为南京地处东南沿海,在地理位置上过于偏颇,不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国事务。这一观点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已形成,当时他在与著名学者章太炎的深入交流中,就系统阐述过对未来首都选址的构想。令人惊叹的是,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预言:若中国选择以下三座城市作为首都,将有望实现亚洲强国的崛起。这三座被赋予特殊战略意义的城市分别是:武昌、西安和伊犁。 首先来看武昌。这座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名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处中国地理中心位置得天独厚。孙中山先生眼中的武昌,不仅拥有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更具备辐射全国的战略优势。在此建都,既能有效调配全国资源,又能平衡南北发展。当时的武昌已具备相当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纺织、冶铁等产业初具规模。正因如此,孙中山将定都武昌的战略意义概括为谋本部,认为这是统筹全国发展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古都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文明的千年帝都,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扮演着政治中心的角色。即便到明朝时期,朱元璋仍派遣太子朱标专程考察西安的建都条件,足见其历史地位之重要。孙中山先生特别看重西安对边疆地区的管控优势,认为在此建都可以有效统御内蒙古、新疆等广袤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他将西安定位为谋藩服之都,强调其在巩固边疆、稳定政权方面的独特价值。
最后是新疆的伊犁。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长期是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虽然近代以来因沙俄的领土蚕食,伊犁逐渐沦为边境城市,但孙中山先生仍对其寄予厚望。他基于当时中国海权薄弱、工业落后的现实,认为伊犁深处内陆的地理位置反而成为优势:既可作为战略后方保障工业发展和政局稳定,又因其地处亚洲中心而便于开展区域合作。更关键的是,毗邻苏联的地缘优势便于获取工业技术,广袤的土地资源适合发展军工体系。孙中山先生将伊犁定位为谋大洲之都,坚信在此建都能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最终实现称雄亚洲的宏伟目标。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务实的地缘政治考量,也彰显了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