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的逃亡与追捕
初春的山东密州城外,寒风凛冽,一条蜿蜒的土路上尘土飞扬。一辆装饰简朴的马车正沿着小路向南疾驰,车轮碾过泥泞的路面,发出沉闷的声响。路旁的行人还未及看清车内的情形,马车便已如一阵风般掠过,只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印在泥地上。
没过多久,一队全副武装的宋军骑兵紧随而至,马蹄声如雷,震得路旁的枯草簌簌作响。为首的将领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前方尚未消散的尘土,他抬手示意士兵加快速度,沿着车辙的痕迹一路追赶。终于,在密州城南数里处,骑兵们成功拦截了那辆疾驰的马车。车帘被猛地掀开,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文人面露惊慌,但很快又强作镇定,厉声喝道:“大胆!你们这是要造反吗?”
为首的将领神色冷峻,右手紧握腰间的佩刀,沉声道:“奉杜将军之命,请大人即刻回城!”他的语气不容置疑,眼神中透着一丝失望与愤怒。
密州城内的质问
密州官衙内,杜将军面色阴沉,目光如刀般盯着眼前这位曾经高高在上的知州。赵野,这位曾经的朝廷重臣,此刻却显得局促不安,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杜将军冷冷开口:“大人身为一州长官,为何要在危难之际弃城而逃?密州的百姓又该如何自处?”
赵野沉默片刻,试图辩解,但最终只是低下了头。
密州:抗金前线的历史记忆
密州,这座位于山东半岛的古城,在北宋末年曾是抗金前线的重要据点。许多人提起密州,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那位豪情万丈的苏轼,以及他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绘的壮阔场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密州早已不复当年的豪迈。在战火的摧残下,曾经的繁华化作废墟,而赵野这位知州,也早已失去了文人的风骨,只剩下苟且偷生的怯懦。
靖康之耻:北宋的末日悲歌
若要理解赵野的所作所为,便不得不提1127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北宋迎来了它最屈辱的时刻——靖康之变。金军铁骑南下,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北上,最终在五国城郁郁而终。与此同时,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仓促登基,史称南宋。
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赵野被派往密州任职。然而,面对金军的铁蹄,他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担当,反而选择了逃跑。讽刺的是,他躲过了金军的追杀,却未能逃过宋军将士的怒火。
赵野的仕途:从寒门学子到朝廷重臣
倘若没有靖康之难,赵野的人生或许会是一段励志的传奇。政和二年(1113年),出身寒门的他高中进士,踏入仕途。他的第一份官职是监察御史,隶属于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廉政机构。然而,赵野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年后,他步步高升,从六品的起居舍人兼太子舍人,再到门下侍郎(副宰相),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乱世之中,高位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风险。当金兵南下、国难当头时,赵野未能挺身而出,反而选择了逃避,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乱世的选择:英雄与懦夫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人选择挺身而出,成为乱世英雄;也有人畏缩不前,沦为时代的弃子。赵野的悲剧在于,他本可以成为前者,却最终成了后者。作为一个普通人,追求功名利禄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州长官,在国家危亡之际选择逃跑,终究会被历史所唾弃。
他的故事,是北宋末年无数官员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