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英雄豪杰大多以两字为名,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文化现象。细数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以及他们麾下的名将关羽、张飞、韩信等,无一不是两字姓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期也存在着一些三字名的杰出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勇猛善战的夏侯惇等。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人的三字名其实都源于复姓,其名仍为单字,如亮、懿、惇等。
那么,为何当时人们普遍采用两字名呢?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三字名是贱民的标志,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更早的历史。在三国之前的秦朝,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也普遍采用单字名。这种命名习惯的形成,与古代严格的礼制文化密不可分。 在先秦典籍《礼记·曲礼》中就有二名不偏讳的规定,这是古代避讳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对于尊长两字的名字,不能同时称呼其全名,必须分开使用。比如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母亲名为颜征在,作为后辈只能称她为在或征,而不能直呼全名。这种避讳制度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三字名低贱的社会观念,人们认为单字名更为高贵,而三字名则被视为身份低微的象征。 关于三国时期盛行单字名的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渊源。新朝(公元8年-23年)虽然仅存在了短短14年,但其统治者王莽推行的王莽改制影响深远。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就是颁布禁二字名的法令,严格规定百姓只能使用单字名。这项改革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导致人们普遍避用两字名,唯恐被视为低贱之人或受刑之人。 王莽推行这项法令有其特殊背景。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的长孙王宗(原名王会宗)因谋反被赐死。为警示后人,王莽特意将其名字恢复为三字的王会宗,以此标记其罪人之身。这种将罪犯名字改为三字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三字名低贱的社会观念。 不过随着王莽政权的覆灭,这项制度逐渐松动。到三国时期,虽然大多数人仍沿用单字名,但也出现了不少三字名的特例,如曹操的侄子曹安民、魏国琅琊太守单子春、刘备之妻孙尚香等。这些例子表明,这种命名禁忌正在历史进程中慢慢消解。 从现代视角来看,名字的字数多寡早已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象征意义。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由其品德和才能决定,而非名字的长短。这段命名文化的历史变迁,不仅反映了古代礼制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也展现了文化观念随时代演进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