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舞台上,魏、蜀、吴三大势力相互角逐,其中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最先走向覆灭。公元263年,魏国名将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天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成都城下。面对大军压境,蜀汉后主刘禅最终选择开城投降。客观而言,蜀汉的灭亡固然与其国力弱小密不可分,但刘禅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宦官黄皓,导致朝政腐败、军备废弛,这些因素都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正是由于这些昏庸之举,刘禅被后世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成为庸主的代名词。 与刘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的养子刘封。这位勇猛善战的将领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其军事才能远胜于刘禅。不少史学家认为,若论继承人的合适程度,刘封显然更胜一筹。这就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刘封如此骁勇善战,为何诸葛亮却要建议刘备处死他呢?
具体来看,刘封原籍荆州长沙郡。公元201年,刘备在曹操的追击下兵败南逃,投奔荆州牧刘表。当时刘备膝下无子,便将刘封收为养子。在刘禅出生前,刘封确实是刘备集团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不过当时的刘备仅据守新野一县之地,势力单薄,主要精力都放在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上,自然无暇对刘封进行系统的培养教育。 公元207年,随着刘禅的降生,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作为养子的刘封立即失去了继承资格。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即便是年长的庶子或养子,其地位也远不及年幼的嫡子。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蜀相助。次年双方反目,爆发了长达三年的益州争夺战。在军师庞统战死的危急时刻,刘封随诸葛亮率军驰援。当时年仅二十出头的刘封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屡战屡胜,最终协助刘备成功围困成都。公元214年益州平定后,刘备论功行赏,封刘封为副军中郎将,统领精锐部队。 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对蜀地形成巨大威胁。为解除这一心腹大患,刘备于公元217年发动汉中之战。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拉锯战中,刘封再立战功。公元219年曹操撤军后,刘备命刘封接管孟达部队,联合攻取上庸等东三郡,进一步巩固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成果。此时的刘封已成长为蜀汉军中独当一面的大将,其军事指挥能力远非深居宫中的刘禅可比。 然而就在同一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近在咫尺的刘封、孟达却以东三郡初定为由拒绝出兵支援。虽然他们并非有意坐视关羽败亡,但这一决定最终导致关羽孤立无援,兵败身亡。公元220年,孟达因惧怕刘备问责,又因与刘封素有嫌隙,遂叛投曹魏。在魏军协助下,孟达反攻东三郡,刘封兵败逃回成都。此时刘备面临三重怒火:刘封拒不援救关羽、欺凌同僚导致孟达叛变、丢失战略要地东三郡。诸葛亮在此时向刘备进言,指出刘封性格刚烈难制,若刘备百年之后,恐无人能驾驭这位悍将。加之刘禅已被立为太子,刘封的存在必然对新君构成威胁。经过深思熟虑,刘备最终采纳诸葛亮建议,忍痛赐死刘封。这位战功赫赫的养子,最终在政治博弈中走向了悲剧结局。